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周瑜火烧赤壁计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6-27 | 阅读:9729次
历史人物 ► 周瑜

周瑜火烧赤壁的战术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案例,发生在208年的赤壁之战中。此役是孙刘联军对抗曹操大军的关键一战,最终以少胜多,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周瑜火烧赤壁计

历史背景

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率大军南下,意图迅速吞并荆州和江东。刘表病逝,其子刘琮投降,刘备被迫南逃。曹操占领江陵后,号称拥兵80万(实际约20余万),顺长江东进。孙权在鲁肃、周瑜等人的劝说下,决定联合刘备抗曹。

火攻计策的实施

1. 联军劣势与战术选择

- 孙刘联军兵力约5万(孙权3万,刘备2万),处于绝对劣势。周瑜采纳黄盖建议,决定利用火攻破解曹军的水上优势。

2. 诈降与火船准备

- 黄盖假意向曹操投降,写信称因不满周瑜而愿归顺。曹操信以为真,约定投降日期。

- 联军准备数十艘蒙冲斗舰,装满易燃的枯柴、油脂,外覆帷幕,船尾系快艇供士兵撤离。

3. 东南风的关键作用

- 冬季通常刮西北风,不利于火攻。但据《三国志》记载,交战当日突然刮起东南风(可能是长江局部气象变化),周瑜抓住时机发动攻击。

4. 火攻过程

- 黄盖率火船趁夜接近曹军水寨,在距离约2里时点燃船只,火船乘风顺流冲入曹军连环船阵。由于曹军战船首尾相连,火势迅速蔓延,水寨陷入火海。

- 周瑜率主力趁乱进攻,曹军溃败,曹操败走华容道

细节与争议

连环船问题

正史《三国志》并未明确提到“连环计”,但提到曹军“船舰首尾相接”,可能是为了稳定北方士兵在船上的不适,客观上增加了火攻的杀伤力。

火攻的主导者

周瑜是联军统帅,黄盖提出火攻建议并执行,诸葛亮在《三国志》中并未参与战术策划(“借东风”为《三国演义》虚构)。

历史影响

曹操失去一举统一的时机,退回北方,转向经营中原。

孙权巩固江东,刘备趁机取荆州南部,形成三分天下的雏形。

火攻战术成为后世以弱胜强的经典范例,展现了周瑜的军事才能。

赤壁之战体现了天时(东风)、地利(长江)、人和(孙刘联盟)的综合作用,也印证了《孙子兵法》中“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智慧。

文章标签:赤壁计

上一篇:班固著汉书立传 | 下一篇:司马德文禅位

典韦死守辕门

三国典韦

典韦死守辕门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忠勇事迹,出自《三国志·魏书·典韦传》,发生在建安二年(197年)宛城之战期间。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及蜀汉忠诚

三国魏延

关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及其对蜀汉的忠诚问题,需结合《三国志》等史料进行客观分析。以下从战略构想、可行性争议及忠诚评价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子午

定军山黄忠斩将

三国黄忠

定军山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与曹魏之间的一场关键战役,发生于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此战以老将黄忠阵斩曹魏名将夏侯渊而闻名,成为汉中争夺战的转

群英会策破敌计

三国鲁肃

《群英会策破敌计》是一个常见于《三国演义》的历史典故,主要描述了赤壁之战前东吴与刘备联军如何通过智谋联合抗曹的过程。这一情节虽经小说艺术加工

周瑜赤壁纵火烧曹

三国周瑜

周瑜赤壁纵火烧曹在历史上确有记载,主要出自《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及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但细节与《三国演义》的文学演绎有所不同。以下是基于史

周瑜:赤壁之战策谋者

三国周瑜

周瑜是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关键策谋者之一。作为孙权的军事统帅,他的战略眼光和战术才能在赤壁之战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以下是围绕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