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名将廉颇的战功与事迹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7-01 | 阅读:6947次历史人物 ► 赵国
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著名将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其生平事迹主要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下是其重要战功与历史贡献的详细梳理:
一、早期战功与军事才能
1. 破齐扬威
廉颇最早以勇武著称,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他率军大破齐军,攻取阳晋(今山东郓城西),因功被封为上卿。此战展现出其野战攻坚能力,奠定了其在赵国的地位。
2. 固守赵国西境
在秦赵长期对峙中,廉颇多次击退秦军进攻。例如前276年,他率军攻取魏国几邑(今河北大名);次年,又与秦军在閼與(今山西和顺)展开拉锯战,虽未取胜,但有效牵制了秦国东进。
二、长平之战的战略决策
1. 坚守防御策略
前260年长平之战初期,廉颇采取坚壁清野战术,依托丹朱岭至百里石长城防线与秦军对峙三年,消耗秦军锐气。这一策略虽保守但符合赵国国力实情,避免了过早决战的风险。
2. 被替将的悲剧
赵孝成王中秦,以赵括代廉颇为主将,导致赵国惨败。这一事件凸显廉颇对赵国军事安全的不可替代性,司马迁评其“持重”风格为赵国最稳健的防御屏障。
三、晚年征战与政治浮沉
1. 邯郸保卫战后的反攻
长平战后,廉颇复出指挥邯郸保卫战(前259-前257年),并与魏、楚联军合作击退秦军。前251年,他率残兵在鄗邑(今河北柏乡)大破燕军,阵斩燕将栗腹,逼燕割五城求和,受封信平君。
2. 政治失势与晚年流亡
赵悼襄王即位后,廉颇遭郭开诬陷逃亡魏国,后虽被赵使考察,却因“一饭斗米肉十斤”的刻意展示未被起用,最终客死楚国。这一结局折射出战国外交与宫廷政治的复杂性。
延伸历史背景
军事技术贡献:廉颇擅长修筑防御工事,在长平构建的百里石长城是中国早期线性防御体系的典范。
将相和典故:与蔺相如的“负荆请罪”事件,成为儒家文化中“文武协和”的经典范例,但此事可能存在后世文饰成分。
后世评价争议:明代黄道周《广名将传》认为其“善守不善攻”,而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则批评其在长平后期缺乏主动出击的魄力。
廉颇的军事生涯集中体现了战国中后期中原国家对抗强秦的艰难抉择,其战术思想对后世防御战法影响深远。唐代建中三年(782年),被列入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代宣和五年(1123年)追封临城伯,位列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