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五代十国 >> 详情

后周世宗北伐契丹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7-01 | 阅读:603次
历史人物 ► 周世宗

周世宗北伐契丹是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政权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显德六年(959年),后周世宗柴荣在完成对南唐的征讨后,趁辽国(契丹)内政不稳之机发动北伐,试图收复被辽国占据的燕云十六州。此次北伐虽因世宗突然病逝未能达成战略目标,但展现了后大的军事实力,为后来北宋的统一战争奠定基础。

后周世宗北伐契丹

一、历史背景

1. 燕云十六州的战略地位

自938年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辽国后,中原王朝失去天然防线,辽军可长驱直入华北平原。后周建立后,世宗将收复失地作为核心战略。

2. 辽国内部动荡

959年辽穆宗耶律璟在位期间沉迷游猎,朝政混乱,史载其"酗酒怠政",导致辽军边防松弛,为后周北伐提供契机。

3. 后周军力强盛

世宗通过"殿前军"改革建立了精锐禁军,在征讨后蜀、南唐的战争中积累经验,军队战斗力显著提升。

二、北伐过程

1. 快速推进

四月,周军从汴京出发,仅用42天接连攻克辽国控制的益津关(今河北霸州)、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淤口关(今河北霸州东),史称"三关之役"。

2. 兵不血刃取易州

辽莫州刺史刘楚信、瀛州刺史高彦晖望风而降,周军兵锋直指幽州(今北京),辽南京留守萧思温紧急求援。

3. 战略转折

五月,世宗在军中突发疾病(一说疟疾),被迫撤军,六月返回汴京后病逝,年仅39岁,北伐戛然而止。

三、历史影响

1. 军事地理突破

后周收复瀛、莫二州及三关要地,在河北平原建立缓冲区,使辽军南侵难度增大。

2. 军队改革验证

此次北伐证明世宗创立的殿前军体系有效,赵匡胤以此为基础建立北宋禁军制度。

3. 辽国政策调整

辽穆宗战后处死萧思温,加速辽国军事贵族内斗,为986年北宋雍熙北伐创造条件。

4. 统一战略遗产

世宗"先南后北"的统一方略被北宋继承,但其突然去世使收复燕云推迟至400年后的明朝

四、延伸分析

1. 后勤保障创新

周军首次大规模使用运河漕运补给,在楚、泗等州设转运使,开创北宋"纲运"制度雏形。

2. 民族政策试探

世宗对被占区汉民采取安抚政策,赦免原辽国汉官,这种"华夷之辨"的灵活处理影响宋代对辽策略。

3. 历史评价争议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批评世宗"轻启边衅",但近代史家陈寅恪认为其举措"实为宋统天下之先声"。

此次北伐虽功败垂成,但展现了中原王朝恢复汉唐疆域的强烈意愿。世宗去世后,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宋朝,继续推行统一战略,但始终未能完全收复燕云地区,这一地理劣势成为两宋边防的长期隐患。

文章标签:

上一篇:唐朝的体育娱乐活动 | 下一篇:《宋代造船技术与航海》

王晏球大破契丹

五代十国石敬瑭

王晏球大破契丹是五代后唐时期中原政权抗击北方契丹南侵的重要军事胜利,发生于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此役展现了王晏球卓越的军事才能,也反映了

朱温建梁始末

五代十国朱温

朱温(852年-912年),原名朱全忠,唐末五代时期重要军阀,后梁开国皇帝。其建梁始末涉及晚唐政治崩溃、藩镇割据与五代更替的关键转折,以下是其历史脉

吴越国的经济繁荣

五代十国越国

吴越国(907-978年)是五代十国时期割据两浙的地方政权,因其统治者推行务实政策,经济呈现显著繁荣。其经济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开发与水

后周世宗北伐契丹

五代十国周世宗

后周世宗北伐契丹是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政权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显德六年(959年),后周世宗柴荣在完成对南唐的征讨后,趁辽国(契丹)内

后周世宗北伐契丹

五代十国周世宗

后周世宗北伐契丹是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政权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显德六年(959年),后周世宗柴荣在完成对南唐的征讨后,趁辽国(契丹)内

王朴助周世宗改革

五代十国周世宗

王朴是五代后周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天文学家,辅佐周世宗柴荣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史称“显德之治”。以下从多个方面分析其贡献及相关历史背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