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晋朝 >> 详情

苏峻叛乱攻建康

朝代:晋朝 | 时间:2025-06-02 | 阅读:6869次
历史人物 ► 王敦

苏峻叛乱是东晋时期一场重要的军事政变,发生于公元327年至329年,对东晋政权造成严重冲击。以下是关于苏峻攻陷建康(今南京)的史实与分析:

苏峻叛乱攻建康

1. 叛乱背景

苏峻原为东晋将领,因平定王敦之乱有功,被任命为历阳内史,掌管江北军事。成帝即位后,辅政大臣庾亮试图削弱地方军阀权力,征召苏峻入朝任职。苏峻恐遭陷害,遂于327年联合豫州刺史祖约(祖逖之弟)起兵反叛。

2. 军事行动

初期优势:苏峻率军突破长江防线,次年(328年)攻陷建康。晋军节节败退,庾亮逃亡浔阳(今九江)。

控制中枢:苏峻占领都城后,自封骠骑将军、录尚书事,挟持晋成帝,纵兵劫掠宫室,焚烧官府档案,导致“台省荒毁”。

3. 建康之战的细节

苏峻采用声东击西战术,佯攻石头城(建康要塞),实则主力从陆路突袭,突破青溪栅防线。

守将卞壶率禁军死战殉国,尚书令陶侃之子陶瞻亦战死,体现东晋士族抗击叛军的决心。

4. 叛乱平定与影响

联军反击:329年,荆州刺史陶侃、江州刺史温峤与庾亮组建联军,以陶侃为盟主,采用持久战消耗叛军。

苏峻之死:在关键战役中,苏峻因轻敌冒进,被联军将领毛宝射伤落马,后被斩杀。余部由其弟苏逸率领继续抵抗,不久被彻底剿灭。

政治后果:叛乱虽平,但东晋中央权威进一步削弱,门阀士族更注重自保,为后续桓温专权埋下伏笔。

5. 历史评价

军事角度:叛乱暴露东晋“外重内轻”的军事布局弊端,促使其调整长江防御体系。

社会影响:建康遭严重破坏,《晋书》载“公私涂炭”,间接加速经济重心南移。

此事件反映了东晋门阀政治的矛盾,以及地方军阀与中枢权力的博弈。苏峻叛乱与王敦之乱并称为“晋室南渡后二次大乱”,是理解东晋政治生态的重要案例。

文章标签:

上一篇:司马懿智破辽东的传奇故事 | 下一篇:祖冲之推算圆周率

衣冠南渡士族南迁

晋朝晋怀帝

"衣冠南渡"与"士族南迁"是中国历史上西晋末年至南北朝时期因战乱引发的大规模人口南迁现象,其核心是中原世家大族和文化精英的迁徙。这一过程对中国的政

王衍清谈误国

晋朝王衍

东晋名士王衍以清谈误国的事例是研究西晋灭亡原因的重要历史镜鉴。作为当时玄学清谈的领袖人物,王衍的沉溺空谈、脱离实际确实对西晋政治产生了深刻影

苟晞酷刑失民心

晋朝苟晞

苟晞是西晋末年著名的军事将领,以严酷治军和执法闻名,但过度依赖暴力手段最终导致其统治基础崩塌。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其“酷刑失民心”的具体表现及

苻坚淝水败北

晋朝苻坚

苻坚淝水败北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一场关键战役,发生于公元383年,标志着前秦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以下从背景、过程、败因及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战役

王敦起兵谋反

晋朝王敦

王敦起兵谋反是中国东晋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322年至324年,其核心是权臣王敦以"清君侧"为名对抗晋元帝司马睿的中央政权,反映了东晋初期门阀士

王敦叛乱撼东晋

晋朝王敦

王敦叛乱是东晋初年一场影响深远的政治军事动乱,其根源在于士族门阀与皇权的激烈冲突,以及东晋政权建立初期的结构性矛盾。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