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春秋战国 >> 详情

平原君脱颖荐毛遂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6-26 | 阅读:6272次
历史人物 ► 战国四公子

"平原君脱颖荐毛遂"这一典故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讲述了赵国公子平原君赵胜在关键时刻慧眼识才,破格提拔门客毛遂的故事。以下按史实展开分析:

平原君脱颖荐毛遂

一、事件背景

公元前257年,秦军围攻赵国邯郸,平原君奉命出使楚国求援。按战国养士惯例,他计划从数千门客中挑选20名文武兼备者随行,但仅选出19人。毛遂此时已为门客三年却未被重用,主动自荐。平原君以"锥处囊中,其末立见"质疑其才能,毛遂机智回应"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由此获得机会。

二、历史细节

1. 脱颖典故:来源于毛遂"锥处囊中"的比喻,后世成为人才自荐的代称。

2. 楚廷谈判:毛遂在楚王犹豫不决时按剑上前,以"歃血盟约"的强势姿态促成楚赵合纵,体现其胆识与辩才。

3. 后续发展:《史记》载毛遂返赵后被拜为上客,但《战国策》未载此事,可能存在史料差异。

三、制度折射

1. 养士制度:战国四公子各有门客数千,平原君门下著名者还有公孙龙等,反映战国人才流动特点。

2. 阶层突破:毛遂以"贱人"身份获重用,体现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的时代特征。

3. 政治智慧:平原君不拘一格用人才,其门下十九人皆未能解决的外交难题,最终由"小人物"毛遂破解。

四、历史评价

1. 司马迁评价:"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对其养士政策既有肯定也有批评。

2. 后人引申:《东周列国志》等文学作品强化了毛遂自荐的戏剧性,但基本情节与《史记》记载一致。

3. 考古佐证:邯郸赵王城遗址出土的战国兵器与简牍,侧面印证了当时养士制度的规模。

该典故不仅展现个人才智,更折射出战国时期的人才观念与社会变革。毛遂的脱颖而出,既是个人能力的体现,也是特定历史环境下权力结构变化的缩影。平原君作为决策者,其用人之道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文章标签:

上一篇:穆王西巡见王母 | 下一篇:五德终始说兴秦论

战国名将白起:秦军战神横扫六国

春秋战国白起

战国名将白起是秦国军事史上的传奇人物,其军事才能与战绩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堪称空前绝后。作为秦昭襄王时期的核心统帅,白起通过一系列经典战役为秦

齐威称霸展雄图

春秋战国商鞅

齐威称霸展雄图:战国时期齐国的崛起与战略齐威王(公元前356年—前320年在位)是战国时期田氏代齐后的第四位君主,其统治标志着齐国国力的巅峰。通过一

孙武:兵法传世之作

春秋战国孙武

孙武是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其著作《孙子兵法》被公认为世界最早的军事理论经典,对后世军事思想、政治策略乃至商业竞争产生深远影响。

韩非子法家思想兴起战国末期思想碰撞

春秋战国韩非子

韩非子法家思想的兴起与战国末期的思想碰撞是先秦学术史上极具转折性的一幕。作为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思想体系形成于百家争鸣的激荡环境中,其理论既

平原君脱颖荐毛遂

春秋战国战国四公子

"平原君脱颖荐毛遂"这一典故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讲述了赵国公子平原君赵胜在关键时刻慧眼识才,破格提拔门客毛遂的故事。以下按史实展开分析

四公子治国图新篇

春秋战国战国四公子

"四公子治国图新篇"这一表述并非严格史实概念,但可追溯至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四公子"(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或清末"戊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