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盂鼎铭文载赏赐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7-16 | 阅读:6500次历史人物 ► 商纣王
大盂鼎作为西周早期康王时期的青铜重器(约公元前10世纪),其腹内铸有291字的长篇铭文,记载了康王对贵族盂的赏赐与训诰,是研究西周分封制度、礼仪文化和青铜器断代的重要史料。铭文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历史信息:
1. 赏赐物的规格与象征意义
铭文详细罗列了康王赐予盂的物品清单:
礼器与服饰:包括"鬯卣"(盛香酒的祭器)、"冕衣"(礼冠与礼服)、"舄"(礼仪性鞋履),这些物品象征着受赐者获得参与国家祭祀的资格。
车马器:"攸勒"(马络头与马衔)、"车軎"(车轴饰件),体现军事权力与出行仪制。
土地与民人:赐予"臣一鬲"(管理奴隶的职官)和"人鬲千又五十夫"(1050名劳力),反映西周"授民授疆土"的分封实质。
2. 政治语境与训诰内容
康王通过赏赐重申统治合法性,铭文开篇追述文王、武王受天命建周的历史,告诫盂以商纣王"湎酒"亡国为鉴,强调"敬德保民"的治国理念。这种将赏赐与训诫结合的文体,成为西周铜器铭文的典型范式。
3. 社会等级制度的体现
赏赐物品的品类与数量严格对应爵位等级:
盂获赐"冕衣"而非更高级的"黼黻",表明其身份为"大夫"而非诸侯。
"人鬲"数量远少于同期大克鼎记载的"七伯"(700家),反映盂的封地规模中等。
4. 文字学与历法价值
铭文使用典型西周早期书风,字体保留商末波磔特征,"王"字下部未加粗,可作为断代依据。纪年采用"唯王廿又三祀",印证西周"称祀不称年"的早期纪年方式。
延伸知识:
与大盂鼎同坑出土的小盂鼎已失传,据清代拓片记载其铭文涉及献俘礼仪,两器可能构成完整的册命仪轨。
铭文中"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句式,与《尚书·周书》多篇文诰呼应,证实西周官方意识形态的文本传播。
1951年潘达于捐赠大盂鼎予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其流传经历本身亦是近代文物保护的典型案例。
该器铭文生动展现了西周早期"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政治实践,通过物质赏赐构建权力网络,其内容可与《诗经·大雅》中的"锡之山川,土田附庸"记载互证。
文章标签:大盂鼎铭文
上一篇:夏朝洪水灾害及治水英雄事迹 | 下一篇:楚辞文化繁荣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