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元朝 >> 详情

胡三省通鉴注家

朝代:元朝 | 时间:2025-06-23 | 阅读:9122次
历史人物 ► 至元

胡三省(1230—1302年),字景参,号梅磵,南宋末年至元初年的著名史学家、文献学家,以其对《资治通鉴》的详尽注释(即《通鉴注》)闻名于世。以下是关于胡三省及其《通鉴注》的详细解析:

胡三省通鉴注家

1. 生平与学术背景

胡三省生于南宋理宗绍定三年,浙江宁海人。早年师从王应麟(《困学纪闻》作者),精研经史,尤擅长史学考证。南宋灭亡后,他隐居著述,拒绝出仕元朝,倾注毕生精力注释《资治通鉴》,历时近三十年完成巨著。

2. 《通鉴注》的特点

内容详实:胡注不仅解释字词、名物,更补充了大量历史背景、地理沿革、典章制度等,如对唐代藩镇制度的分析、南北朝时期州郡变迁的考证。

考据严谨:他广泛征引《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典籍,对比异同,纠正《通鉴》原文或前人注释的讹误。例如,对赤壁之战的地理位置提出独到见解。

史观批判:胡三省常通过注解表达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如批评唐玄宗晚年腐败导致安史之乱的根源。

3. 学术贡献

历史地理学:胡注对历代行政区划变迁、军事要地位置的考证极为精准,被视为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资料。

语言学价值:注解中保存了许多宋元时期的方言词汇和语音资料,如对吴语词汇的注释。

方影响:清代乾嘉学派推崇胡三省的考据方法,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多次引用其成果。

4. 版本与流传

胡注最初以手抄本流传,元代刻本已佚。现存最早版本为明嘉靖年间孔天胤刻本,清代四库全书本对其进行了校勘。现代点校本(如中华书局版)结合了各家校注,是研究的主要依据。

5. 扩展知识

司马光的关系:胡三省不仅注《通鉴》,还整理了司马光的《通鉴考异》,将两者内容对应,便于读者理解司马光的取舍标准。

时代局限:受宋代理学影响,胡注偶尔掺杂道德评判,如对武则天称帝的贬抑,需结合时代背景辩证看待。

后世评价:陈垣在《通鉴胡注表微》中系统梳理了胡注的史学思想,认为其注解隐含遗民之痛,暗寓对元统治的批判。

胡三省的《通鉴注》是传统史学注释的巅峰之作,兼具史料补充、文本校勘和思想阐发三重价值,至今仍是研读《资治通鉴》不可或缺的参考。

文章标签:通鉴注

上一篇:米芾癫狂拜石 | 下一篇:移宫案宦官干政

元朝宗教政策与多元宗教融合

元朝元朝

元朝宗教政策与多元宗教融合 元朝(1271-1368年)是由蒙古人建立的统一王朝,其宗教政策以开放包容为特点,形成了多元宗教并存的局面。这一政策既是蒙古传

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意义

元朝

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政治统一与领土完整 元代(1271-1368年)是西藏正式纳入中央政权管辖的开端。1247年,吐蕃宗教领

元成宗铁穆耳评传

元朝铁穆耳

元成宗铁穆耳(1265年-1307年),蒙古语尊号“完泽笃可汗”,是元朝第二位皇帝,忽必烈之孙,真金太子第三子。他于1294年至1307年在位,共13年。铁穆耳统治

元代文字与文学发展概览及特点分析

元朝成吉思汗

元代文字与文学发展概览及特点分析元代(1271—1368)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文字与文学发展呈现出多元融合、继承创新的鲜明特征

大都城营建工程

元朝至元

大都城营建工程是元世祖忽必烈时期(1267—1287年)在华北平原兴建的一座规模宏大的都城,其规划设计融合了汉制传统与蒙古元素,奠定了明清北京城的雏形。

水利能手张文谦

元朝至元

张文谦(1217-1283),字仲卿,邢州邢台(今河北邢台)人,是元代著名的水利专家和政治家,辅佐忽必烈推行汉化政策,在水利工程与农业生产领域贡献卓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