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宋朝 >> 详情

米芾癫狂拜石

朝代:宋朝 | 时间:2025-06-23 | 阅读:1004次
历史人物 ► 米芾

米芾“癫狂拜石”的故事是中国书画史上著名的轶事之一,展现了这位北宋书画大家特立独行的性格和对奇石的痴迷。关于这一典故的史实与扩展内容如下:

米芾癫狂拜石

1. 典故出处与背景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北宋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以狂放不羁的性情著称。其“拜石”事迹最早见于南宋《宋史·米芾传》及文人笔记《梁溪漫志》《清波杂志》等,虽细节略有差异,但核心情节一致:米芾任无为军知州时,见衙门内一奇石形状怪异,竟穿官服对石跪拜,呼其为“石兄”,并作《拜石图》以记。

2. 癫狂行为背后的寓意

石癖成痴:米芾对奇石的收藏与研究达到极致,提出“瘦、皱、漏、透”的赏石标准,影响后世文人审美。他撰有《园石谱》,是中国最早的赏石理论著作之一。

以石喻人:宋代文人常以石象征孤高品格。米芾拜石既是对自然造化的推崇,亦是对官场虚伪的讽刺,借癫狂之举表达对自由精神的追求。

书画艺术的投射:米芾书法“沉着飞翥”,绘画创“米氏云山”,其艺术风格与石的嶙峋苍劲一脉相承。拜石行为可视为其艺术理念的外化。

3. 历史细节与争议

地点考证:多数史料指向安徽无为军(今芜湖无为市),当地现存“拜石亭”“米公祠”等遗迹,但具体奇石是否留存无考。

真伪辨析:部分学者认为此事经后人夸张,但米芾“石痴”形象确有多处旁证。如他因爱石丢官(任涟时终日玩石不理政务),甚至以命护石(传闻曾抱砚台跳船避水)。

文人圈反响苏轼曾戏赠诗“颠名不虚得”,黄庭坚称其“米癫”,可见其行为在当时已广为人知并被文人群体接受。

4. 后世影响与文化意义

艺术母题明清画家如陈洪绶、任伯年常绘《米颠拜石图》,成为固定题材。

赏石文化:米芾的“相石法”被写入《云林石谱》等典籍,奠定文人赏石的理论基础。

精神象征:其癫狂背后对自然的敬畏与艺术狂热,成为中国文化中“真性情”的代表,与西方“疯子天才”概念形成有趣对照。

这一轶事之所以流传千年,正因其糅合了文人的风骨、艺术的执念与对体制的反叛。米芾的“癫”是佯狂,其内核是对美的极致追求与生命力的张扬。

文章标签:

上一篇:淮南徐温掌吴政 | 下一篇:胡三省通鉴注家

宋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宋朝宋刑统

宋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士人阶层的崛起与科举制度的完善 宋代通过扩大科举取士规模,打破了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仕途的局

朱熹:宋朝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

宋朝宋朝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世称朱子,是南宋时期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被公认为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的洛学,

宋朝文化繁荣与传世之作

宋朝宋朝

宋朝(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其文化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以下从多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思想学术的鼎新1. 理学的兴起:以周敦颐、

包拯:宋朝的铁面无私御史

宋朝包拯

包拯(999年-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北宋著名政治家,以刚正不阿、执法严明著称,被誉为“包青天”。他在司法、监察、民生等领域

米芾书画自成一家

宋朝米芾

米芾(1051-1107),北宋著名书画家、收藏家、鉴赏家,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其在书画艺术上独树一帜,融合前人精髓而自成体系,对后世影

米芾书画怪才传

宋朝米芾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北宋著名书画家、收藏家、鉴赏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宋四家”。其艺术风格独树一帜,被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