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汉朝 >> 详情

朱云折槛谏忠魂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6-30 | 阅读:873次
历史人物 ► 张禹

“朱云折槛谏忠魂”典出《汉书·朱云传》,是西汉时期著名直臣朱云冒死进谏的史实。这一事件生动体现了古代忠臣不畏强权、以死直谏的精神,成为后世颂扬忠烈的典范。

朱云折槛谏忠魂

一、事件背景与经过

1. 汉成帝时期政局

汉成帝即位后,外戚王氏专权(王莽家族前身),张禹作为帝师兼丞相,阿附权贵,政事败坏。朱云时任槐里令,目睹朝纲紊乱,上书求见皇帝。

2. 朝堂死谏

朱云当庭直言:“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指名请斩张禹。成帝大怒,命御史拖朱云下殿处死。朱云死死抓住殿前栏杆(槛),栏杆竟被扯断。他以“龙逢、比干夏商忠臣)游于地下”自比,继续抗辩。幸得左将军辛庆忌叩头流血求情,成帝方才赦免。

3. “折槛”留诫

事后,成帝命保留折断的栏杆“以旌直臣”,成为警示昏聩的象征。唐代杜甫《折槛行》咏叹:“千载少似朱云人,至今折槛空嶙峋。”

二、历史内涵与影响

1. 谏诤文化的体现

朱云的行为符合儒家“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文死谏”的,展现了士大夫“以道事君”的风骨。

2. 皇权与言路的博弈

汉代“折槛”与商纣“炮烙”、比干剖心形成对比,反映了君主对直谏的有限容忍。后世如明代“午门杖责”亦延续此类冲突。

3. 艺术化的忠烈符号

宋代宫廷壁画《折槛图》(今佚)曾描绘此事;清代故宫箭亭仍陈设类似栏杆,警示君王纳谏。

4. 人物命运后续

朱云晚年辞官讲学,卒于家中。其故里(今山东平度)有“朱云寨”遗迹,民间传其门生郅恽续其刚直之风。

三、史学评价与争议

《汉书》班固赞朱云“世称朱云节过于古”,但批评其“狂狷”方式。

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认为,朱云此举“激而不中”,未能撼动王氏根基,反显汉廷衰象。

现代学者指出,汉代“折槛”与“请剑”成为后世谏官(如唐代魏徵)的效仿模板,但过度尚气节也可能导致政治效率低下。

这一典故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言谏制度的矛盾——既要维护君权威严,又需调节统治过失,而朱云的悲壮选择,终使其精神超越时代局限,成为士人精神的永恒意象。

文章标签:

上一篇:孙子兵法决胜千里 | 下一篇:孙尚香联姻刘备

汉文帝废除肉刑

汉朝司马迁

汉文帝废除肉刑是中国古代刑罚制度改革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刑罚从野蛮向文明的过渡。这一举措源于文帝对儒家仁政思想的推崇,以及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汉文帝治国显德政

汉朝陈平

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是西汉第五位皇帝,其治国理政以“德政”著称,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其治国方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汉明帝崇尚佛教文化推动佛教在中国发展

汉朝刘庄

汉明帝(刘庄,公元28—75年)是东汉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间(57—75年)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这一历史事件在中国佛教史上被称为“永平

汉朝公主的生活轨迹

汉朝汉朝

汉朝公主的生活轨迹深受当时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影响,其经历既体现皇室尊荣,也折射出女性在专制体系中的复杂命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一、政

朱云折槛谏忠魂

汉朝张禹

“朱云折槛谏忠魂”典出《汉书·朱云传》,是西汉时期著名直臣朱云冒死进谏的史实。这一事件生动体现了古代忠臣不畏强权、以死直谏的精神,成为后世颂扬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