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治国显德政
朝代:汉朝 | 时间:2025-08-14 | 阅读:5185次历史人物 ► 陈平
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是西汉第五位皇帝,其治国理政以“德政”著称,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其治国方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汉文帝继位后,承袭汉初“黄老无为”思想,大幅减轻百姓负担。前178年和前168年两次将田租从“十五税一”减至“三十税一”,甚至一度免除田租12年(前167-前157年)。算赋(人头税)由每人120钱降至40钱,徭役从每年一月改为“三年而一事”。这些政策使农民得以休养生息,《汉书·食货志》记载当时“百姓无内外之徭,得顺天之时”。
二、厉行节俭,垂范天下
文帝身体力行倡导节俭:穿粗绸衣物,废除耗费巨大的露台修建计划(预算需百金,相当于十户中产家产),陵墓霸陵“皆以瓦器,不以金银铜锡为饰”。要求后宫衣物不得曳地,帷帐不施文绣。这种作风极大降低了行政成本,太仓之粟“陈陈相因”至腐烂不可食,国库钱串因久不用而绳子朽断。
三、宽刑省法,废除肉刑
文帝十三年(前167年)下诏废除黥(刺面)、劓(割鼻)、刖(断足)等肉刑,代之以笞刑和徒刑。此举源于淳于缇莹上书救父的案例,成为中国法制史上里程碑。同时废除“收帑相坐律令”,停止株连制度。贾谊评价其“刑轻于他时而犯法者寡”。
四、用人唯贤,广开言路
提拔贾谊、晁错等青年才俊,重启“举贤良文学”的选官制度。对待开国功臣谦逊有礼,保持周勃、陈平等人的相位。废除诽谤妖言之罪,鼓励臣民进谏。即使对诋毁自己的新垣平案(前163年),也仅诛当事人不连坐。
五、稳健的民族政策
对匈奴采取和亲与防御结合的策略,前162年与匈奴订立和亲之约;对南越国赵佗采取怀柔政策,通过陆贾出使避免战争;迁徙豪强至关中加强控制,同时分封诸侯王子弟以削弱藩国(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之策尚未全面实施)。
知识拓展
文帝的德政有其社会基础:汉初人口仅1300万(秦末2000万),经济亟待恢复。其政策既有个人因素(母薄姬出身底层),也是吸取秦亡教训的结果。晁错《论贵粟疏》反映的“贵粟”政策与“入粟拜爵”制度,开创了中国古代粮食调控的先河。文帝后期虽出现土地兼并苗头,但整体保持“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尚未激化的状态。
文章标签:
上一篇:秦始皇与丞相李斯的君臣关系探究 | 下一篇:秦国统一六国征战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