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部覆灭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6-22 | 阅读:3120次历史人物 ► 乾隆
准噶尔部的覆灭是清朝乾隆时期(18世纪中叶)完成的重要军事与政治事件,标志着漠西蒙古势力的终结,也是清朝统一西北边疆的关键节点。以下是这一历史进程的详细分析:
历史背景
1. 准噶尔汗国的崛起
准噶尔部属于卫拉特蒙古(漠西蒙古)的一支,17世纪初期在巴图尔珲台吉领导下崛起。至噶尔丹时期(1676–1697年),通过征服哈萨克、叶尔羌汗国等,建立横跨中亚的游牧帝国,与清朝、俄罗斯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2. 清准战争的开端
康熙时期(1690–1697年),因噶尔丹东侵喀尔喀蒙古(漠北蒙古),康熙帝三次亲征,最终在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中击败准噶尔,噶尔丹兵败自杀。但其后继者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策零继续与清朝对抗,持续近70年。
覆灭的直接原因
1. 内部分裂与瘟疫
1745年噶尔丹策零去世后,汗国陷入内讧,达瓦齐、阿睦尔撒纳等贵族互相攻伐。1753–1754年间,天山北路爆发天花瘟疫,人口锐减30%以上,削弱了军事与经济基础。
2. 阿睦尔撒纳的背叛
1754年,准噶尔贵族阿睦尔撒纳因权力斗争失败,率部投奔清朝,并向乾隆帝提供准噶尔内部情报,促使清朝决定发动全面进攻。
清军的军事行动
1. 两路远征(1755年)
乾隆帝分北、西两路出兵:北路由班第、阿睦尔撒纳率领,自乌里雅苏台西进;西路由永常率领,自巴里坤出发。清军采用“因粮于敌”策略,快速推进至伊犁,达瓦齐兵败。
2. 阿睦尔撒纳叛乱(1756–1757年)
阿睦尔撒纳意图自立为汗,1756年举兵反清。乾隆帝采取更彻底的镇压策略,任命兆惠为定边将军,发动第二次远征。清军采用焦土战术,焚毁牧场、屠杀抵抗部众,同时联合哈萨克汗国夹击。
3. 种族灭绝式清算
1757–1758年,清军系统性消灭准噶尔残余势力,史料记载“户口凋零,十存三四”。幸存者被编入满洲八旗或分散安置,草原出现权力真空,清朝随后迁移维吾尔农民(塔兰奇人)至伊犁屯垦。
历史影响
1. 边疆治理体系确立
1761年设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建立军府制与伯克制并举的统治模式。蒙古草原的盟旗制度推广至土尔扈特部(1771年东归后)。
2. 中亚地缘格局变动
准噶尔灭亡后,哈萨克汗国、浩罕汗国成为清朝藩属,俄罗斯趁机向阿尔泰地区渗透,埋下19世纪西北边疆危机的伏笔。
3. 生态与社会重构
准噶尔人口锐减导致传统游牧经济崩溃,新疆出现农业化趋势。清廷修建惠远城(今霍城)等军事据点,形成“伊犁九城”防御体系。
史学争议
部分学者认为清朝的镇压存在过度杀戮,导致准噶尔文化断层;亦有观点指出,内乱与瘟疫才是主因,清军行动客观上结束了长期战争状态。俄罗斯档案显示,部分准噶尔残部逃至伏尔加河流域,融入卡尔梅克人。
文章标签:准噶尔部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