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清朝 >> 详情

曾静投书案风波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7-31 | 阅读:1394次
历史人物 ► 乾隆

曾静投书案是清朝雍正年间(1726年)发生的一起重大案件,涉及反清思想传播、皇权合法性争议及雍正帝的舆论控制策略。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内容:

曾静投书案风波

1. 案件背景与经过

- 关键人物:曾静是湖南永兴的落魄书生,受明末清初思想家吕留良著作影响,萌生反清思想。他派遣学生张熙前往陕西西安,向川陕总督岳钟琪投递《知新录》《拟生员应诏书》等书信,称岳钟琪为岳飞后人,应起兵反清。

- 岳钟琪的反应:岳钟琪假意应允以套取信息,随后将曾静等人抓捕并上奏雍正帝。雍正对此极为重视,亲自督办此案。

2. 案件的深层原因

- 政治动机:雍正初年皇权尚未稳固,曾静散布的“雍正弑父篡位”“谋害兄弟”等谣言直指统治合法性。雍正借此案打击异己,强化舆论控制。

- 思想根源:吕留良著作中“华夷之辨”的反清思想被曾静继承,触及清廷“满汉矛盾”的敏感神经。

3. 雍正的处理手段

- 公开辩论:雍正罕见地未处死曾静,而是亲自编撰《大义觉迷录》,逐条驳斥谣言,强调清代明是“天命所归”,并赦免曾静以显示“仁政”。

- :吕留良虽已故仍被剖棺戮尸,家族遭株连;其他涉案者如严鸿逵等被处死,案件牵连数百人。

- 舆论工程:要求全国官民学习《大义觉迷录》,试图重塑历史叙事。

4. 后续影响

- 乾隆的反转:乾隆即位后立即处死曾静,销毁《大义觉迷录》,认为公开辩论反而扩散了谣言。

- 加剧:此案成为清代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此后思想控制愈加严苛。

- 历史评价:案件暴露了清廷对汉族士人的猜忌,也反映了民间反清思想的持久性。现代学者认为《大义觉迷录》的“自曝家丑”适得其反,凸显了雍正权谋与局限。

扩展知识

- 岳钟琪的特殊性:作为汉人担任封疆大吏,岳钟琪的忠诚度常被清廷猜疑,曾静利用其身份企图策反。

- 吕留良思想的传播:吕氏著作在明遗民中广泛流传,雍正借曾静案彻底清除其影响,毁版禁书。

文章标签:

上一篇:李贽批判儒学 | 下一篇:青铜司母戊鼎

纳兰性德词坛大家

清朝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著名词人,原名纳兰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他是清初词坛的代表人物,与朱彝尊、陈维崧并

甲午海战惨败

清朝管带

甲午海战(1894—1895年)是中日两国在朝鲜半岛及黄海海域爆发的决定性海战,标志着中国洋务运动的失败和日本明治维新军事崛起的转折点。以下是基于史实的

福康安平定台湾

清朝福康安

福康安平定台湾事件发生在清乾隆五十一年至五十三年(1786-1788年),是清朝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的重要军事行动。此次事件展现了清廷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力,

清朝宣布退位

清朝清朝

清朝宣布退位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终结。以下是关于这一事件的详细阐述: 1. 历史背景 - 内忧外患:19世纪末至20世纪

曾静投书案风波

清朝乾隆

曾静投书案是清朝雍正年间(1726年)发生的一起重大文字狱案件,涉及反清思想传播、皇权合法性争议及雍正帝的舆论控制策略。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内容:

乾隆盛世的治国策略

清朝乾隆

乾隆盛世是清朝第四位皇帝乾隆帝(1711-1799,在位1735-1796)统治时期,被认为是清朝国力鼎盛的阶段。其治国策略融合了康雍两朝的遗产与个人创新,具有以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