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蜀国诸葛亮卧龙出山

朝代:三国 | 时间:2024-06-03 | 阅读:3170次
历史人物 ► 曹操

诸葛亮卧龙出山

蜀国诸葛亮卧龙出山

公元 208 年,曹操北伐。刚刚封吴的孙权, 害怕曹操会攻击他, 遂派使者游说诸葛亮为他出山助战。

那时的诸葛亮已隐居在隆中三年,过着清闲自在的隐士生活。他曾对周瑜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此乃天地之理,正似人之呼吸。"尽管如此,面对祖国危难,他最终还是决定出山赴任。

诸葛亮出山后,首要任务就是评估形势。他对孙权说:"曹操用兵已入荆州,孙权以为他必攻吴,故忧心忡忡。但曹操实际上的目的是西进收复益州。如今益州动荡,非吴所能帮。不如我先西进稳定益州,以防曹操从此发动远攻。"

孙权听从了诸葛亮的建议,允许他先西进益州。诸葛亮一路上了解到,益州百姓怨声载道,刘备正试图夺取益州,关羽正在蜀中发动叛乱。诸葛亮立即制定了一系列政策,稳定了益州局势。

随后,诸葛亮与刘备、关羽进行了一番交涉。他说:"益州百姓饱受战火蹂躏,已是山穷水尽。你们内斗不休,只会害了百姓。不如三分天下,各掌一方,共同安抚百姓。"在诸葛亮的调解下,刘备与关羽最终握手和解。

形势暂时稳定后,诸葛亮开始考虑如何与曹操抗衡。他认为,曹操必然会攻打西川,为此他制定了一系列计划:

一是调集蜀中大量粮草,加强防御,以应付长期战争。二是修筑许多隧道和碉堡,延缓曹军的前进。三是联络外族,如南中诸夷,让曹操难以集中全力进攻。四是派人密探曹操动向,随时做好应对。

五年后,曹操果然发动了"lv(1)y(2)u(3)"大军西进。但在诸葛亮精心部署下,曹军屡战屡败,最终不得不退回。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

在此之后的二十多年里,诸葛亮先后领导了五次北伐,虽然最终未能取得彻底胜利,但也多次重创曹魏,稳定了西川局势。

诸葛亮卧龙出山,不仅挽救了蜀汉,也为中国历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不仅是一代军事奇才,更是一个真正的"国士无双"。他以忠诚、智慧和毅力,书写了自己的传奇人生,成为中国历史上永远闪耀的明星。

文章标签:诸葛亮

上一篇:霍光 - 辅政英明君主 | 下一篇:八王之乱导致西晋分裂崩溃

张飞当阳桥断喝阻敌

三国张飞

张飞在当阳桥断喝阻敌的事迹出自《三国志·蜀书·张飞传》,是三国时期颇具传奇色彩的军事威慑案例。其历史背景、战术细节及后世影响如下: 一、历史背景

贾诩智算安天下

三国贾诩

贾诩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其智谋深远,尤其擅长审时度势、权衡利弊,被陈寿在《三国志》评为“算无遗策”。以下是贾诩智谋的几个典型事例和特点:1.

黄盖苦肉计诈降曹

三国黄盖

黄盖苦肉计诈降曹操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情节,但历史上是否真实发生需结合史料分析。 1. 史书记载与虚构成分 《三国志》中确有黄盖建议火攻并参与赤

木牛流马运粮草

三国蜀汉

木牛流马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主要用于解决蜀道艰险、粮草运输困难的问题。关于木牛流马的记载主要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和《诸

荀彧谏曹操缓称帝

三国曹操

荀彧谏曹操缓称帝一事,是汉末三国历史中的关键政治博弈。虽然《三国志》未明确记载荀彧直接劝阻曹操称帝的具体对话,但通过史料综合分析,可还原其核

典韦浴血护曹操

三国曹操

典韦浴血护曹操的事迹主要记载于《三国志·魏书·典韦传》,展现了他作为曹操贴身护卫的忠诚与勇武。现依据史料梳理关键细节并延伸相关背景: 一、濮阳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