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诸葛亮隆中对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6-09 | 阅读:6712次
历史人物 ► 诸葛亮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发生于荆州南阳郡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的一次著名战略谋划,也是汉末三国时期最具前瞻性的政治蓝图。根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提出了这一奠定蜀汉立国基础的战略构想,其核心内容与历史影响如下:

诸葛亮隆中对

一、战略形势分析

1. 北方曹操势力:诸葛亮指出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已占据天时与政治优势,短期内不可与之争锋。这一判断基于曹操在官渡之战(200年)消灭袁绍主力后实际控制冀、并、幽、青四州,并通过“奉天子”获得政治合法性。

2. 江东孙权根基:认为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可作为联盟对象而非消灭目标。此时孙权继位六年,通过平定山越、吸纳张昭等士族,初步稳定了江东政权。

3. 荆州与益州价值: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正是刘备集团可夺取的战略要地。当时荆州牧刘表病重、益州刘璋暗弱,确实存在权力真空。

二、具体实施步骤

1. 跨有荆益:主张先取荆州为根据地,再西进益州,形成“鼎足之势”。这与后来刘备集团发展轨迹完全吻合:208年联合孙权败曹操于赤壁后据荆州,214年入川夺取益州。

2. 内政外交策略

- 对内“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强调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怀柔政策。诸葛亮南征(225年)七擒孟获即源于此。

- 对外“结好孙权”,形成抗曹统一战线。即便在孙权袭取荆州(219年)后,蜀汉仍维持联盟至最后。

3. 北伐条件:待“天下有变”时,从荆州、益州两路出兵,“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这一设计被后人称为“钳形攻势”,但关羽失荆州(219年)使战略破产。

三、历史局限性分析

1. 地理分割问题:荆州与益州被三峡隔断,实际难以形成有效呼应。后来关羽镇守荆州时,与成都联系不畅导致败亡。

2. 人口经济差距:曹操控制的中原地区占当时全国人口70%以上,仅豫州一州人口(约200万)就超过整个益州(约100万),实力悬殊难以弥补。

3. “天下有变”假设曹魏通过九品中正制稳固士族支持,终诸葛亮一生(卒于234年)未见重大内乱,北伐始终缺乏战略契机。

四、后续历史印证

1. 跨州连郡的困境:蜀汉最终仅保有益州一隅,失去荆州后诸葛亮调整为“以攻代守”,六出祁山实为被动防御。

2. 人才梯队断层:“荆楚人贵”与“益州人怨”的矛盾始终存在,导致“蜀中无大将”局面。刘备夷陵之战(222年)损失数万精锐及大批荆州籍将领,彻底打破隆中对预设条件。

3. 战略遗产价值:虽未实现复兴汉室的目标,但为西南开发奠定基础。诸葛亮在汉中推行“分兵屯田”,使汉中成为北伐基地;南中地区的铜矿、盐井经济被有效整合。

这一战略决策展现了诸葛亮对地缘政治的深刻理解,其“三步走”规划具有冷峻的现实主义色彩,但过高估计了“人和”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力。明代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评价:“量时度势,定为三分,非尽知天下大计者不能”,恰是其历史地位的客观写照。

文章标签:

上一篇:刘向编录说苑传 | 下一篇:竹林七贤隐世谈玄

周瑜:赤壁之战策谋者

三国周瑜

周瑜是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关键策谋者之一。作为孙权的军事统帅,他的战略眼光和战术才能在赤壁之战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以下是围绕周

刘备三顾茅庐

三国刘备

"三顾茅庐"是中国历史中著名的求贤典故,源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及裴松之注引《魏略》等史料。此事发生在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年)冬,刘备为请诸

孙策崛起江东

三国孙策

孙策崛起江东是三国初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展现了这位年轻将领的卓越军事才能与政治远见,也为日后东吴政权奠定了根基。1. 家族背景与早期经历 孙策(175—

孟获七纵终臣蜀

三国孟获

“孟获七纵终臣蜀”这一典故源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讲述了诸葛亮南征平定南中时对彝族首领孟获的攻心战术。虽然《三国

五丈原诸葛亮陨落

三国诸葛亮

五丈原诸葛亮陨落是中国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这一事件标志着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事业的终结,对三国政局产生深

诸葛亮骂死王朗

三国诸葛亮

诸葛亮骂死王朗的故事主要出自小说《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并非历史事实。根据《三国志》等正史记载,王朗(原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