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丈原诸葛亮陨落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24 | 阅读:9815次历史人物 ► 诸葛亮
五丈原诸葛亮陨落是中国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这一事件标志着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事业的终结,对三国政局产生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北伐脉络
1. 北伐战略
诸葛亮自227年起六次北伐(《三国志》记载为五次),旨在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目标。五丈原之战是最后一次北伐,蜀军出斜谷道,屯兵渭水南岸,与司马懿对峙。
2. 军事部署
诸葛亮采用分兵屯田策略,试图长期消耗魏军,《三国志·诸葛亮传》载"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但司马懿坚守不出,迫使蜀军陷入僵局。
二、诸葛亮病逝细节
1. 时间与地点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病逝于234年农历八月(公历约9-10月),地点为五丈原军营(今陕西宝鸡岐山县)。其临终前仍部署撤军事宜,体现其严谨作风。
2. 死因推测
现代学者结合史料推测其可能死于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癌)或过度劳累。《魏书》提及诸葛亮"夙夜忧叹",长期的军政压力加剧其健康恶化。
三、后续影响
1. 蜀汉政局动荡
诸葛亮逝世后,蒋琬、费祎相继执政,但蜀汉再无能力发动大规模北伐。姜维虽延续军事行动,终因实力悬殊难有突破。
2. 魏晋史料差异
《三国志》(蜀汉视角)强调诸葛亮"鞠躬尽瘁",而《魏略》(曹魏视角)记载司马懿观其营垒后叹曰"天下奇才",反映敌对阵营的复杂评价。
四、历史评价与文化意义
1. 治国能力争议
诸葛亮以法治蜀成效显著(如《诸葛亮集》载"科教严明,赏罚必信"),但裴松之注批评其"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2. 文化符号演变
从唐代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到《三国演义》"星落秋风五丈原",诸葛亮的形象逐渐被神化,成为忠臣与智慧的象征。
五丈原之战不仅是军事对峙的终结,更折射出三国时代小国对抗大国的结构性困境。诸葛亮的逝世使蜀汉失去战略主导者,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悲情英雄"叙事的经典范例。
文章标签: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