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刘备三顾茅庐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7-27 | 阅读:3325次
历史人物 ► 刘备

"三顾茅庐"是中国历史中著名的求贤典故,源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及裴松之注引《魏略》等史料。此事发生在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年)冬,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三次亲赴襄阳隆中草庐拜访。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解析:

刘备三顾茅庐

1. 历史背景与动机

刘备当时依附荆州牧刘表,屯驻新野,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但缺乏战略型人才。颍川名士徐庶(元直)临别前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称其为"卧龙",并强调"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暗示需展现诚意。

2. 三次拜访过程

第一次:刘备携关、张至隆中,恰逢诸葛亮外出未归,仅见其童仆。

第二次:冒雪再访,仅遇诸葛亮之弟诸葛均,得知诸葛亮受邀出游归期未定。刘备留书表达倾慕之意。

第三次:择吉日斋戒后前往。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静立院中等候,直至其醒后相见。这一细节在《三国志》裴注引《魏略》中有记载。

3. 隆中对策的实质内容

诸葛亮提出《隆中对》,核心战略包括:

占据荆益二州作为根据地

联合孙权对抗曹操

待"天下有变"时两路北伐

这一战略成为蜀汉纲领,展现了诸葛亮对时局的精准判断。

4. 史学考证与争议

《魏略》记载为诸葛亮主动求见刘备,与《三国志》相异,但裴松之考证认为陈寿所记更为可信。

现代学者田余庆指出,三顾事件体现汉末"君臣相遇"的特殊政治文化,士人通过拒绝征召抬高身价是常见现象。

5. 后续影响

诸葛亮出山后任军师中郎将,助刘备取得赤壁之战胜利,逐步实现跨有荆益。其《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追述,进一步强化了此事的历史真实性。

此事件不仅彰显刘备礼贤下士的品格,更反映了汉末人才选拔中"征辟"制度与"名士效应"的互动。诸葛亮27岁出山,以布衣直接参与军国大计,这种打破常规的用人方式成为后世君主招揽人才的典范。

文章标签:

上一篇:汲黯直言谏武帝 | 下一篇:司马睿称帝建东晋

周瑜:赤壁之战策谋者

三国周瑜

周瑜是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关键策谋者之一。作为孙权的军事统帅,他的战略眼光和战术才能在赤壁之战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以下是围绕周

刘备三顾茅庐

三国刘备

"三顾茅庐"是中国历史中著名的求贤典故,源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及裴松之注引《魏略》等史料。此事发生在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年)冬,刘备为请诸

孙策崛起江东

三国孙策

孙策崛起江东是三国初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展现了这位年轻将领的卓越军事才能与政治远见,也为日后东吴政权奠定了根基。1. 家族背景与早期经历 孙策(175—

孟获七纵终臣蜀

三国孟获

“孟获七纵终臣蜀”这一典故源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讲述了诸葛亮南征平定南中时对彝族首领孟获的攻心战术。虽然《三国

刘备三顾茅庐

三国刘备

"三顾茅庐"是中国历史中著名的求贤典故,源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及裴松之注引《魏略》等史料。此事发生在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年)冬,刘备为请诸

陆逊夷陵破刘备

三国刘备

陆逊夷陵破刘备是三国时期东吴与蜀汉之间的一场关键战役,发生于公元222年(吴黄武元年,蜀汉章武二年)。此战是夷陵之战的组成部分,标志着刘备北伐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