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五代十国 >> 详情

高从诲归附中原

朝代:五代十国 | 时间:2025-06-11 | 阅读:5480次
历史人物 ► 高从诲

高从诲归附中原是指五代十国时期南平国君主高从诲主动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发生在后晋天福二年(937年),体现了五代时期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策略。

高从诲归附中原

1. 历史背景

南平(又称荆南)是十国中最弱小的政权,地处江陵(今湖北荆州),夹在中原王朝与南方诸国之间。高从诲继位后(928年),面对后唐、吴、南唐等强邻,采取灵活外交政策,先后向周边政权称臣以获得生存空间。

2. 归附后晋的经过

- 937年,后晋高祖石敬瑭建立政权后,高从诲敏锐判断中原形势,主动遣使上表称臣。他接受后晋册封的"南平王"爵位,并进贡当地特产以示臣服。

- 此举使南平获得"税赋自专"的权利,即在名义臣服下保持实际自治,同时取得与中原贸易的合法地位。

3. 战略考量

- 地缘缓冲:南平地处四战之地,归附中原可威慑吴/南唐的扩张。

- 经济利益:占据长江水道要冲,通过朝贡贸易获取丰厚回报。史载高从诲"岁贡不过茶茗",却换得中原的丝绸、钱币等物资。

- 政权合法性:中原册封可强化统治权威,抑制内部豪强势力。

4. 后续影响

- 高从诲的"骑墙外交"成为南平国策,其子高保融在后周时期继续推行。

- 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南平末主高继冲主动纳土归宋,延续了高氏家族"以小事大"的传统。

- 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评价:"高氏父子,偏据一隅,而邻国畏之。"

5. 历史评价争议

部分史家批评高从诲"首鼠两端",但更多研究指出这是小国的现实选择。王赓武在《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中分析,南平的生存智慧体现了十国政权"非正式帝国"的治理模式。考古发现的江陵城遗址显示,南平在归附中原期间仍维持着独立的官僚体系和货币铸造。

文章标签:

上一篇:盛唐时期的音乐舞蹈 | 下一篇:靖康之变金灭宋

五代名将传奇与英勇事迹

五代十国传奇

五代十国时期(907—979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割据时代,涌现出许多以军事才能著称的名将,他们的传奇事迹在乱世中尤为耀眼。以下是几位代表

十国割据政权更迭

五代十国钱镠

十国割据(902—979年)是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的延续,也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政权林立的重要阶段。以下依据史实详述十国政权更替及其特点: 一、十国政

十国时期农业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五代十国钱镠

十国时期(907—979年)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阶段的南方割据政权并存时代,尽管政治分裂,但南方诸国的农业经济在战乱相对较少的环境中呈现出显著的复苏

后唐明宗中兴事业

五代十国后唐

后唐明宗李嗣源(867年-933年)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第二位皇帝,在位时间为926年至933年。尽管他的统治时间不长,但在五代乱世中,他的治国举措确实带来

南平高从诲朝贡中原

五代十国高从诲

南平高从诲朝贡中原是五代十国时期荆南政权(又称南平国)与中原王朝政治互动的重要事件,体现了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策略。以下从历史背景、朝贡细

高从诲归附中原

五代十国高从诲

高从诲归附中原是指五代十国时期南平国君主高从诲主动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发生在后晋天福二年(937年),体现了五代时期小国在大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