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唐朝 >> 详情

盛唐时期的音乐舞蹈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6-11 | 阅读:4690次
历史人物 ► 唐太宗

盛唐时期的音乐舞蹈是中国古代艺术发展的巅峰之一,反映了当时开放包容的社会风貌和多元文化的交融。以下从音乐、舞蹈及其社会背景等方面展开详述:

盛唐时期的音乐舞蹈

一、音乐体系:宫廷燕乐与多民族融合

1. 十部乐的确立

唐太宗贞观年间在隋《九部乐》基础上新增《高昌乐》,形成《十部乐》,包含《燕乐》《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其中七部来自西域,体现唐代对胡乐的吸纳。玄宗时期进一步精简为坐部伎(室内演奏)和立部伎(室外表演),前者艺术性更高。

2. 乐器革新与组合

琵琶(尤其是曲项琵琶)、筚篥、羯鼓等胡乐器成为主流,《霓裳羽衣曲》就使用了羯鼓引导节奏。敦煌壁画中的乐团组合显示,唐代已形成弦乐(琵琶、箜篌)、管乐(尺八、笙)、打击乐(方响、拍板)的完整编制。

3. 音乐理论发展

祖孝孙制定"十二和"雅乐体系,燕乐二十八调理论成熟,《乐书要录》记载了旋宫转调技术。琵琶谱(如敦煌琵琶谱)和减字谱(古琴谱)的出现标志着记谱法的突破。

二、舞蹈艺术:程式化与审美转型

1. 健舞与软舞的分类

健舞如《胡旋舞》(源自康国)、《柘枝舞》(石国)强调迅疾刚健,舞者多在小型毡毯上旋转;软舞如《绿腰》《春莺啭》以柔婉见长,公孙大娘的《剑器舞》虽属健舞,但融入中原剑术元素。

2. 大型乐舞的巅峰之作

《霓裳羽衣舞》是玄宗融合印度《婆罗门曲》与道教音乐的杰作,杨贵妃曾作独舞版本,宫廷另有三百人大型群舞形式。舞者着"虹裳霞帔",通过"小垂手""斜曳裙"等动作表现羽化登仙意境。

3. 歌舞戏的萌芽

《踏摇娘》等叙事性歌舞已具戏曲雏形,融入了角色扮演(丈夫酗酒、妻子诉苦)和帮腔("踏摇和来,踏摇娘苦和来")形式。

三、社会文化背景

1. 管理机构专业化

太常寺下设大乐署(雅乐)、鼓吹署(仪仗乐)、教坊(俗乐)、梨园(玄宗亲训的精英乐团)。《新唐书》记载开元年间仅长安音声人就超万人。

2. 文化交流实例

南诏遣使献《南诏奉圣乐》,骠国(缅甸)进献二十二种乐器;日本遣唐使带走唐乐谱,正仓院现存唐代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3. 诗人笔下的记录

白居易《胡旋女》描绘"弦鼓一声双袖举",元稹《法曲》提及"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记载"㸌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的舞姿。

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不仅奠定了东亚音乐舞蹈体系的基础,更通过丝绸之路影响了波斯、阿拉伯地区的艺术发展,其遗产在今日日本雅乐、韩国乡乐中仍可辨识。

文章标签:音乐舞蹈

上一篇:杨义臣平定叛乱 | 下一篇:高从诲归附中原

狄仁杰断案传奇

唐朝狄仁杰

《狄仁杰断案传奇》虽然以唐代名相狄仁杰为主角,但现存故事多为后世文学创作,尤其以清代公案小说和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影响最广。要结

诗仙李白漫游记

唐朝李白

诗仙李白漫游记:盛世长歌与行旅人生 李白(701—762),唐代最具传奇色彩的诗人,人称“诗仙”,一生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他的漫游既是个人精神的放逐,

日本遣唐使来求学

唐朝宣明历

日本遣唐使是古代日本为学习中国唐朝先进的政治制度、文化和技术而派遣的官方使节团,其活动主要集中在公元7至9世纪(630—894年)。这一历史现象体现了东

杨贵妃的宫廷秘史

唐朝杨贵妃

杨贵妃(719—756年),名玉环,唐代著名宫廷女性,以美貌与传奇生平闻名。她的宫廷秘史结合了历史记载与后世文学演绎,需辩证看待。以下是基于《旧唐书

唐太宗李世民传

唐朝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649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杰出帝王,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他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唐高祖李渊的次子,通过“玄武门之变”夺

唐太宗贞观治世明君

唐朝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其开创的“贞观之治”(627-649年)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治世的典范。以下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维度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