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宋朝 >> 详情

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 (1084年)

朝代:宋朝 | 时间:2025-06-23 | 阅读:385次
历史人物 ► 司马光

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是中国史学史上的里程碑事件。该书始于治平三年(1066年),成书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历时19年完成。以下是相关史实与扩展内容:

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 (1084年)

1. 编纂背景

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洛阳,期间集中精力编修此书。最初名为《通志》,后英宗敕命设书局续修,神宗赐名"资治通鉴",取"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之意。

2. 编修团队

核心成员包括刘攽战国秦汉)、刘恕(魏晋南北朝)、范祖禹(唐五代)等史学家,分工协作。司马光担任主编,严格考订史料,每修一代即作《考异》30卷,体现严谨治学态度。

3. 内容架构

全书294卷,记载战国至五代(前403-959年)1362年历史,采用编年体,开创"目录""考异"体例。其中唐代部分占比最重(81卷),因史料繁杂需反复考证。

4. 史料取舍

以正史为基础,参考杂史322种,对矛盾记载皆作考辨。如记载玄武门之变时,对比《唐书》《实录》等不同版本,批驳"太宗改史"之说。

5. 政治意图

表面为帝王教科书,实则暗含对变法派的批判。如通过唐玄宗用人得失,影射神宗重用王安石;记载"永贞革新"失败,隐含对激进改革的否定。

6. 史学影响

创立"通鉴学",衍生出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朱熹《通鉴纲目》等系列著作。清据学家王鸣盛评价:"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7. 流传版本

现存最早刻本为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余姚官刻本。元代胡三省作《音注》成为通行注本。现代点校本由中华书局出版,校勘记达5000余条。

司马光的编纂方法体现宋代史学特征:其一强调"征实",开创史料考异范式;其二注重"资治",将历史经验与现实政治结合;其三突破断代史局限,建立大历史观。该书成为后世编年史典范,其史学价值至今未被超越。

文章标签:

上一篇:杨行密定基南吴 | 下一篇:元朝崇奉藏传佛教

包拯:宋朝的铁面无私御史

宋朝包拯

包拯(999年-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北宋著名政治家,以刚正不阿、执法严明著称,被誉为“包青天”。他在司法、监察、民生等领域

铁面御史包拯事

宋朝包拯

铁面御史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典范,以刚正不阿、执法严明著称。他的事迹主要载于《宋史·包拯传》及后世文学演绎(如《包公案》),以下结合史实

活字印刷术初问世 (1041年)

宋朝毕昇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其公认的诞生时间为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由平民发明家毕昇首创。相较于唐代雕版印刷的整版雕

宋朝的诗词繁荣与文化名人

宋朝宋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诗词创作极为繁荣的时期,文化名人辈出,其艺术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以下从诗词发展、文化背景、代表人物及特色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

司马光废新法

宋朝司马光

司马光废新法是北宋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核心是对王安石变法的全面否定与清算。以下从背景、过程、内容及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历史背景1. 王安石

司马光修《资治通鉴》

宋朝司马光

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其修撰过程与内容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与学术价值。以下从修撰背景、编纂方法、内容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