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秦朝 >> 详情

白起长平之战(属战国末期)

朝代:秦朝 | 时间:2025-08-07 | 阅读:7131次
历史人物 ► 长平之战

白起长平之战战国末期(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标志着秦国统一六国进程中的关键转折点。以下从背景、经过、战术、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白起长平之战(属战国末期)

一、背景与起因

1. 上党归属争议:公元前262年,韩国上党郡割让给秦国,但上党百姓和郡守冯亭转而投靠赵国。赵国接受上党,引发秦昭襄王不满,成为战争。

2. 战略对峙:秦将王龁初期攻赵,占领上党后,赵将廉颇采取防御策略,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筑垒坚守,与秦军相持三年。

3. 秦国:秦国散布谣言称廉颇怯战,赵国改任缺乏实战经验的赵括为主帅,秦国秘密启用名将白起为统帅。

二、战役过程

1. 白起战术布局

- 诱敌深入:白起命秦军佯败后退,引诱赵括追击至秦军预设阵地。

- 分割包围:秦军派出两支奇兵切断赵军退路和粮道,形成包围圈(《史记》记载"断赵军为二")。

- 疲敌战术:围困赵军46天,致其粮尽援绝,甚至出现"内阴相杀食"的惨状。

2. 赵括的失误

- 放弃廉颇的稳健防御,盲目进攻导致战线拉长。

- 被围后多次突围失败,最终战死,赵军丧失指挥核心。

三、战役结果

1. 赵国惨败:45万赵军中,40余万人投降后被白起设计坑杀(学界对具体数字有争议,但灭赵军主力是事实)。

2. 秦国损耗:虽获胜但也"死者过半",反映战争的残酷性(《战国策·秦策三》记载)。

3. 白起战略判断:战后建议乘胜灭赵,但被范雎阻挠,错失战机。

四、历史影响

1. 六国格局剧变:赵国丧失与秦抗衡的能力,东方六国再难组织合纵。

2. 军事战术典范:成为中国历史上大规模围歼战的经典案例,白起的"歼灭战"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3. 战争争议:大规模杀降行为引发后世对白起评价的两极化,司马迁评其"料敌合变,出奇无穷,然不能救患于应侯"。

五、补充史实

1. 地理因素:长平地势险要,丹河谷地构成天然战场,秦军控制韩王山等制高点形成围势。

2. 后勤对比:秦国通过郑国渠保障粮运,赵国却因"赵王信秦间"未及时支援,凸显综合国力差距。

3. 考古佐证:1995年高平永录村发现尸骨坑,出土大量战国箭簇和遗骸,为战役提供实物证据。

此战集中体现了战国时期战争规模扩大化、国家总体战的特点,也暴露了赵国政治决策与军事指挥的深层矛盾。白起虽成就"武安君"威名,但杀降行为加速了其个人悲剧结局,成为秦国"虎狼之师"的残酷注脚。

文章标签:

上一篇:田单复国振燕声 | 下一篇:汉与西域交通往来盛

王绾主张分封

秦朝王绾

王绾是秦朝初年重要的政治家,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担任丞相。关于他主张分封制的立场,主要记载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李斯与王绾的朝堂辩论。以下是基

白起长平之战(属战国末期)

秦朝长平之战

白起长平之战是战国末期(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标志着秦国统一六国进程中的关键转折点。以下从背景、经过、战术、影响等方面展

秦王子婴献玺降

秦朝子婴

秦王子婴献玺投降是秦朝灭亡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06年。秦二世胡亥被赵高逼死后,赵高立子婴为王。子婴即位后设计诛杀赵高,试图挽救秦朝危

吕不韦著《吕氏春秋》

秦朝吕不韦

吕不韦是战国末期秦国著名政治家、商人,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明确作者、系统性编纂的杂家著作。作为“杂家”代表作,该书融合

白起长平之战(属战国末期)

秦朝长平之战

白起长平之战是战国末期(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标志着秦国统一六国进程中的关键转折点。以下从背景、经过、战术、影响等方面展

长平之战坑赵卒

春秋战国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其"坑赵卒"事件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具争议性的战争行为之一。以下是基于《史记》等史料的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