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唐朝 >> 详情

张巡死守睢阳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5-24 | 阅读:4586次
历史人物 ► 安禄山

张巡死守睢阳是唐朝安史之乱期间的一场著名战役,展现了张巡及其部下的英勇与忠诚。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分析这一历史事件:

张巡死守睢阳

1. 历史背景

安史之乱(755-763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事件。叛军首领安禄山史思明攻占洛阳、长安唐玄宗逃往蜀地。睢阳(今河南商丘)地处江淮咽喉,是叛军南下掠夺粮赋的必经之地。若睢阳失守,江南经济命脉将遭破坏,唐朝可能彻底崩溃。

2. 张巡的防御策略

- 兵力悬殊:张巡仅率6800人守城,对抗尹子琦率领的13万叛军。

- 心理战:张巡夜间令士兵擂鼓佯攻,消耗敌军士气;白天用草人借箭,补充军备。

- 战术创新:发明"火牛阵",点燃牛尾驱赶牛群冲散敌营,创造突围机会。

3. 惨烈的围城战

睢阳被围10个月,粮食耗尽后出现人相食的极端情况。张巡杀妾飨士,部下许远亦杀奴仆充军粮。城破时,仅存400余人,无一人投降。史载"析骸而爨,易子而食"的惨状,凸显战争残酷性。

4. 历史争议

- 人食人争议:部分学者认为记载夸大,但《资治通鉴》《旧唐书》均明确记录。

- 战略价值:有观点认为死守导致军民过度牺牲,但更多史料强调其为郭子仪收复长安赢得时间。

5. 文化影响

张巡后被追封为"忠靖王",睢阳建有双忠庙。文天祥《正气歌》"为张睢阳齿"赞其咬碎牙齿死战的气节。明清时期,其形象被神化为城隍神,影响东亚儒家文化圈。

补充知识:睢阳之战与同时期的太原之战(李光弼守城)、常山之战(颜杲卿抗敌)并称安史之乱三大保卫战,共同延缓了叛军攻势。现古发现睢阳古城遗址出土的兵器与唐代《卫公兵法》记载的守城器械高度吻合,印证了史书记载。

这一战役不仅体现军事智慧,更成为中华文化中"忠义"精神的象征,其历史意义远超单纯的军事冲突范畴。

文章标签:

上一篇:裴矩经营西域路 | 下一篇:周行逢据湖南

诗仙李白纵酒行

唐朝李白

李白,唐代最负盛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其纵酒狂歌的形象与诗作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中极具魅力的文化符号。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1. 历

岑参雪中送武判

唐朝岑参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天宝十三载(754年)至至德二载(757年)间,当时岑参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

裘甫浙东起义

唐朝嵊州

裘甫浙东起义是唐末爆发于浙江东部地区的一场重要民变,发生于唐宣宗大中十三年至唐懿宗咸通元年(859-860年)。以下是关于此次起义的详细史实与分析: 一

诗仙李白醉写清平调

唐朝李白

诗仙李白醉写《清平调》的典故源于唐代李濬《松窗杂录》的记载,真实性与艺术加工并存,需结合历史背景进行分析。以下是具体史实与延伸解读:1. 历史事

安禄山起兵反唐

唐朝安禄山

安禄山起兵反唐是唐代历史上影响深远的重大叛乱事件,史称"安史之乱"(755-763年)。此次叛乱不仅直接导致盛唐由盛转衰,更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古时期的政治

安禄山范阳起叛兵

唐朝安禄山

安禄山范阳起叛兵发生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关键事件。安禄山作为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手握重兵,因与权臣杨国忠矛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