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西周 >> 详情

共和行政周召共治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8-12 | 阅读:8286次
历史人物 ► 共和

共和行政(又称周召共治)是中国西周时期的一段特殊政治时期,发生在周厉王被逐后(公元前841年—前828年),由周公、召公两位宗室重臣共同代行王政。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明确记载的贵族共和执政,也是中国编年史确切纪年的开端(《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以此为始)。

共和行政周召共治

以下是关于共和行政的史实要点和扩展分析:

1. 历史背景

周厉王实行专利政策(垄断山林川泽之利)、镇压言论(“弭谤”引发“国人暴动”),导致贵族和平民联合反抗。厉王逃亡彘地(今山西霍州),王室权威崩溃,周公(周定公)、召公(召穆公)作为宗室被迫联合执政,以维持国家运转。

2. 权力结构特点

- 贵族共和:周公、召公分别代表周王室内两大支系,形成贵族联合决策机制,不同于后世的君主专制。

- 过渡性质:执政期间未废除周王名号,仍以厉王之子太子静(宣王)为法统象征,14年后还政于宣王。

- 文献记载差异

《史记》认为“共和”是周召二公共和行政;《竹书纪年》则称“共伯和”(诸侯共伯名和)摄政,现代史学界多采信《史记》说法。

3. 政治制度创新

- 建立了贵族会议协商机制,为后来春秋时期卿大夫执政提供先例。

- 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虚君共和”的早期实践,与罗马共和制有表面相似性,但本质仍属宗法制度下的临时措施。

4. 历史意义

- 纪年里程碑司马迁以此年为确切纪年开端,此前年代多存争议。

- 政治遗产:成为后世反对暴政的象征(如柳宗元《封建论》提及),也是儒家“民本”思想的间接例证。

- 实证西周宗法制度在危机中的韧性,宗族力量可暂时替代王权。

5. 考古佐证

近年发现的“清华简”《系年》提及“彘之乱”,印证了国人暴动的史实;西周晚期青铜器铭文(如《禹鼎》)反映了当时贵族权力的强化。

关于争议点:现代学者通过对金文与文献的对比,认为“共和”可能不是正式年号,而是后世史家对这段特殊时期的概括性称呼。此事件反映了西周中后期王权与贵族、平民矛盾的激化,为西周末年衰败埋下伏笔。

文章标签:

上一篇:郭嵩焘出使欧洲 | 下一篇:夏后氏执政风云录

共和行政周召共治

西周共和

共和行政(又称周召共治)是中国西周时期的一段特殊政治时期,发生在周厉王被逐后(公元前841年—前828年),由周公、召公两位宗室重臣共同代行王政。这

尹吉甫征战西北记

西周兮甲

尹吉甫是西周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位列周宣王(前827—前782年在位)的“中兴”功臣之首。关于他征战西北的记载,主要见于《诗经》《竹书纪年》等

礼乐制度的形成过程

西周周公

礼乐制度的形成过程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其核心思想与结构在先秦时期逐步确立,并在周代达到体系化。以下是这一制度形成的关键阶段及其特征:

礼乐文明在西周的发展

西周周公

礼乐文明在西周时期得到系统化与制度化发展,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核心手段。周初统治者以"制礼作乐"为治国方略,将前代礼制加以整合创新,形成严格等级化

共和行政周召共治

西周共和

共和行政(又称周召共治)是中国西周时期的一段特殊政治时期,发生在周厉王被逐后(公元前841年—前828年),由周公、召公两位宗室重臣共同代行王政。这

共和行政十四年

西周共和

共和行政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而特殊的时期,发生于西周晚期,约公元前841年至公元前828年,共14年。这一时期因周厉王暴政引发"国人暴动",王室权威崩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