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西周 >> 详情

共和行政十四年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8-02 | 阅读:757次
历史人物 ► 共和

共和行政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而特殊的时期,发生于西周晚期,约公元前841年至公元前828年,共14年。这一时期因周厉王暴政引发"国人暴动",王室权威崩溃,由贵族共伯和(一说为周公、召公联合执政)代行王政,史称"共和行政"。以下是关于该时期的详细解析:

共和行政十四年

一、历史背景

1. 周厉王的暴政

周厉王推行"专利"政策,垄断山林川泽之利,禁止平民渔猎采集;又任用卫巫监谤,镇压舆论。《国语》载"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最终导致公元前841年镐京爆发"国人暴动",厉王逃亡彘地(今山西霍州)。

2. 权力真空的危机

厉王出逃后,太子静(后来的周宣王)年幼,周王室陷入无主状态。为避免诸侯割据和更大动荡,贵族集团推举共伯和摄政,维持国家运转。

二、共和行政的运作形式

1. 共伯和的身份争议

- 《史记·周本纪》记载为"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属贵族联合执政;

- 《竹书纪年》等文献则明确提及"共伯和干王位",认为是一位名叫"和"的共国诸侯(伯爵)摄政。现代学者多倾向于后者。

2. 政治改革措施

- 缓和阶级矛盾:废除厉王部分苛政,恢复平民经济权益;

- 稳定宗法秩序:通过会盟诸侯重申周礼权威;

- 记载制度化:中国历史自此开始有明确纪年(《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以共和元年为起点)。

三、历史意义与影响

1. 中国信史的开端

共和元年(前841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起始,此前年代多依赖考古和推算。

2. 贵族政治的尝试

打破"天子独尊"传统,首次实现贵族集团集体执政,为后世"周召共和"等政治模式提供先例。

3. 王权合法性的反思

厉王失政与共和成功形成对比,强化了"天命靡常""民本"思想,直接影响西周晚期的政治哲学。

4. 考古佐证

青铜器《逨盘》铭文提及"摄政王",多数学者认为即共伯和;陕西出土的"元年师兑簋"也可能与共和时期军事部署有关。

四、后续发展

公元前828年周厉王病逝,共伯和还政于宣王,西周进入短暂的"宣王中兴"。但共和行政的实践揭示了周王室衰落的本质,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权力下移埋下伏笔。司马迁评价:"共和之后,王室多故",这一事件成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转型的关键节点。

文章标签:

上一篇:成汤桑林祈雨 | 下一篇:李牧:战国名将的长城防线战略

宣王中兴复周礼

西周周礼

"宣王中兴复周礼"指西周晚期周宣王(前828年—前782年在位)通过政治军事改革试图恢复周礼制度、重振王室权威的历史阶段。其背景、举措及历史意义可从以下

共和行政十四年

西周共和

共和行政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而特殊的时期,发生于西周晚期,约公元前841年至公元前828年,共14年。这一时期因周厉王暴政引发"国人暴动",王室权威崩溃,

姬昌演周易八卦

西周姬昌

关于姬昌(周文王)演周易八卦的历史记载,主要源于《史记》《汉书》等古籍的零散记录以及后世学者的研究推测。结合考古发现和文献考据,可梳理出以下

周原甲骨占卜事

西周周文王

周原甲骨是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1世纪—前10世纪)在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周人都城遗址出土的甲骨占卜遗存,其内容与殷墟甲骨一脉相承但独具周文化特色。以

共和行政十四年

西周共和

共和行政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而特殊的时期,发生于西周晚期,约公元前841年至公元前828年,共14年。这一时期因周厉王暴政引发"国人暴动",王室权威崩溃,

召穆公谏止厉王

西周共和

《召穆公谏止厉王》这一典故出自《国语·周语上》,记载了西周时期召穆公(召虎)劝谏周厉王停止暴政的历史事件,是古代政治谏诤的典型案例。以下从背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