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行政十四年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8-02 | 阅读:757次历史人物 ► 共和
共和行政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而特殊的时期,发生于西周晚期,约公元前841年至公元前828年,共14年。这一时期因周厉王暴政引发"国人暴动",王室权威崩溃,由贵族共伯和(一说为周公、召公联合执政)代行王政,史称"共和行政"。以下是关于该时期的详细解析:
一、历史背景
1. 周厉王的暴政
周厉王推行"专利"政策,垄断山林川泽之利,禁止平民渔猎采集;又任用卫巫监谤,镇压舆论。《国语》载"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最终导致公元前841年镐京爆发"国人暴动",厉王逃亡彘地(今山西霍州)。
2. 权力真空的危机
厉王出逃后,太子静(后来的周宣王)年幼,周王室陷入无主状态。为避免诸侯割据和更大动荡,贵族集团推举共伯和摄政,维持国家运转。
二、共和行政的运作形式
1. 共伯和的身份争议
- 《史记·周本纪》记载为"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属贵族联合执政;
- 《竹书纪年》等文献则明确提及"共伯和干王位",认为是一位名叫"和"的共国诸侯(伯爵)摄政。现代学者多倾向于后者。
2. 政治改革措施
- 缓和阶级矛盾:废除厉王部分苛政,恢复平民经济权益;
- 稳定宗法秩序:通过会盟诸侯重申周礼权威;
- 记载制度化:中国历史自此开始有明确纪年(《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以共和元年为起点)。
三、历史意义与影响
1. 中国信史的开端
共和元年(前841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起始,此前年代多依赖考古和推算。
2. 贵族政治的尝试
打破"天子独尊"传统,首次实现贵族集团集体执政,为后世"周召共和"等政治模式提供先例。
3. 王权合法性的反思
厉王失政与共和成功形成对比,强化了"天命靡常""民本"思想,直接影响西周晚期的政治哲学。
4. 考古佐证
青铜器《逨盘》铭文提及"摄政王",多数学者认为即共伯和;陕西出土的"元年师兑簋"也可能与共和时期军事部署有关。
四、后续发展
公元前828年周厉王病逝,共伯和还政于宣王,西周进入短暂的"宣王中兴"。但共和行政的实践揭示了周王室衰落的本质,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权力下移埋下伏笔。司马迁评价:"共和之后,王室多故",这一事件成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转型的关键节点。
文章标签:
上一篇:成汤桑林祈雨 | 下一篇:李牧:战国名将的长城防线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