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明朝 >> 详情

申时行:理学大师御前微言奏效

朝代:明朝 | 时间:2024-06-23 | 阅读:2565次
历史人物 ► 朱熹

申时行(1481-1552)是明代著名的理学家,被后世尊为"理学大师"。他在朱熹之后,对理学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其在明代的影响非常大,被视为二程、朱熹理学的主要继承者之一。

申时行:理学大师御前微言奏效

我们知道,申时行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中,如《申氏家礼》、《明夷待访录》等。其中,他的一些微妙见解在御前呈奏时往往颇有感触,给皇帝以启发和引导。这些"御前微言"虽然篇幅不长,但却富含深意,被后世视为申时行理学思想的精髓。

以下是申时行一些著名的"御前微言",希望能让您对其理学思想有进一步的了解:

1. 黄初元年,申时行在御前谈到"诚"的概念,认为"诚"乃人性之极致,能使人内圣外王。他说:"万物之所以生,皆凭于阴阳之交,而人之所以立者,亦在乎诚。诚者,理之所在,心之所由也。"明帝深受启发,赞叹申时行对于"诚"的阐发。

2. 弘治十三年,申时行谈及"正心"的重要性。他说:"正心者,正其天理,以正其本心,而后可以推而充之于物。若内外颠倒,则天下之事无不乱矣。"这番话令明孝宗深有感触,嘱咐百官切实践行。

3. 嘉靖元年,申时行在御前谈及"修身齐家"的道理。他说:"修身者,正其心而内无邪,齐家者,正其本而外无乱。若身家不正,则天下之事无不失矣。"此言深得明世宗赞同,成为其治国之要旨。

4. 嘉靖九年,申时行再次受召谈论"仁"的道德意蕴。他说:"仁者,人之本性也,安人乐生之德。发于内而外施于人,则天下大同,安康之道也。"这番言论引起明世宗的高度重视,成为推行"仁政"的重要依归。

5. 嘉靖十五年,申时行奏议"尊卑有等"的社会秩序观。他说:"人伦之序,贵贱有等,上下有分,然后天下安康。若无此等,则上下颠倒,阴阳失位,天下大乱。"这一见解深得明世宗赞同,成为其治理天下的重要原则。

总的来说,申时行在御前所呈奏的这些"微言"深得明代诸帝的重视和追捧。他以深邃的理学思想,为明代的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归,对明代社会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申时行的这些"御前微言"可以说是他理学思想的精华所在,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继承。

文章标签:微言

上一篇:匡衡谏言反对靖康之变 | 下一篇:"戊戌政变失败,改革受挫"

宋应星撰天工开物

明朝天工开物

宋应星是明朝末年著名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其所著的《天工开物》是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史上的重要文献。这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系统总结了明末以前的农业、

李贽批判儒学

明朝李贽

李贽(1527—1602)是明代晚期具有颠覆性思想的哲学家,他以激烈的批判态度挑战传统儒学,成为当时思想界的异端代表人物。他的批判主要集中于儒家正统学说

王阳明开创心学

明朝朱熹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开创的阳明心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

胡惟庸案震朝野

明朝胡惟庸

胡惟庸案是明初政治史上影响深远的重大案件,发生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最终以丞相胡惟庸被处决、牵连三万余人告终。此案标志着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

王阳明开创心学

明朝朱熹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开创的阳明心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

朱熹创立理学体系

宋朝朱熹

朱熹是南宋时期最重要的理学家之一,他继承并发展了北宋程颢、程颐的“二程理学”,构建了完备的理学体系,后被称为“程朱理学”,成为元、明、清三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