樗里疾智辅嬴稷
朝代:秦朝 | 时间:2025-07-31 | 阅读:9014次历史人物 ► 樗里疾
樗里疾(又名樗里子,嬴疾)是战国时期秦国宗室名将,秦孝公之子、秦惠文王异母弟,历仕惠文王、武王、昭襄王三朝,以谋略著称,深得“智囊”之誉。他在秦昭襄王嬴稷即位初期的政治博弈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以下依据史料展开分析:
1. 稳固嬴稷即位的核心推手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举鼎暴毙,无嗣引发继承危机。樗里疾联合魏冉等宗亲力量,果断拥立远在燕国为质的嬴稷(即秦昭襄王)即位。这一决策不仅避免了公子壮等势力的夺位企图,更延续了秦惠文王以来的扩张政策。《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载“昭王立,樗里子益重”,足见其在新政权中的分量。
2. 以智谋化解列国干涉
嬴稷初立时年仅18岁,赵武灵王曾借护送之名试图干预秦政。樗里疾敏锐识破其“假道伐虢”之计,迅速加强边境防御,迫使赵国放弃挟制新君的图谋。同时利用与楚国的联姻关系(宣太后为楚人),牵制三晋,为秦国赢得战略缓冲期。
3. 军政双轨的治国贡献
军事方面:樗里疾多次率军出征,前312年丹阳之战大败楚军,夺取汉中六百里地,为秦国南进奠定基础。其用兵善出奇计,被《战国策》称为“径山之蛇”,擅长迂回包抄战术。
内政方面:推行“以法治戎”策略,在巴蜀地区设郡县、筑城池(如成都、临邛),促进经济整合。据《华阳国志》记载,他主持修建的“樗里城”成为秦国经略西南的重要据点。
4. 权力制衡的政治智慧
昭襄王初期形成“宣太后—魏冉—樗里疾”三元执政格局。樗里疾以宗室身份调和外戚与王权矛盾,如前299年齐孟尝君入秦为相时,他巧妙斡旋防止齐国势力渗透。晚年虽逐渐退出中枢,但仍通过举荐白起等将领保持影响力。
5. 历史评价与战略遗产
荀子评其“知时变而善乘势”,樗里疾辅政期间(前306-前300年)正值商鞅变法后的制度巩固期。他推动的“远交近攻”雏形(结好燕齐、打击三晋)被范雎系统化,最终促成昭襄王时代的霸权崛起。其墓葬据传位于咸阳“樗里”地,汉代仍被视为风水宝地,《史记》称“后世称之为智冢”。
樗里疾的辅政体现了战国中期秦国宗室重臣的典型作用——既是军事统帅,又是政权稳定的压舱石,其政治实践深刻影响了秦的统一进程。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