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宋朝 >> 详情

司马光著资治通鉴

朝代:宋朝 | 时间:2025-06-29 | 阅读:7947次
历史人物 ► 司马光

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编年体通史著作之一,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涵盖1362年历史。其编纂历时19年,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为宗旨,核心是为统治者提供历史经验教训。以下是关于《资治通鉴》的详细解析:

司马光著资治通鉴

一、编纂背景与团队

1. 政治动机: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加剧,司马光等士大夫主张以史为鉴改革时弊。

2. 团队协作:司马光为主编,刘恕、刘攽、范祖禹等学者分修,其中刘恕专攻魏晋南北朝史,刘攽负责两汉部分。

3. 史料取舍:参考正史、杂史等322种文献,对矛盾记载采用"考异"法注明,开创史学考证先河。

二、内容特点

1. 纪年体系:严格按年、月、日编排,首创"追叙法"处理跨年度事件。

2. 叙事取舍:重大政治事件占比70%,经济文化仅占15%,体现"资治"导向。

3. 战争记载:对淝水之战等著名战役的叙述成为军事史研究范本。

三、史学方

1. "直笔"原则:拒绝神异记载,如对汉武帝求仙活动持批判态度。

2. 因果分析:指出唐玄宗"穷边功"导致安史之乱的连锁反应。

3. 制度沿革:详细记录府兵制、均田制等典章制度的变迁过程。

四、思想内核

1. 正统观:以统一王朝为叙述主线,对分裂时代坚持"大一统"叙事框架。

2. 君臣论:强调"君明臣直"的互动关系,塑造魏徵房玄龄等典范形象。

3. 民生思想:虽重政治史,但多次记载百姓"人相食"等社会惨状以示警醒。

五、后续影响

1. 注释学派:南宋胡三省注本成为研究必备,清据学派进一步校勘。

2. 续作传统:引发《续资治通鉴》《明通鉴》等系列编年史诞生。

3. 域外传播:17世纪传入朝鲜,成为朝鲜王朝政治教科书,日本江户时代多次翻刻。

值得注意的细节:司马光在洛阳"独乐园"编纂时,为防瞌睡特制圆形"警枕",现存《资治通鉴》手稿残页显示其修改痕迹达十余处,体现严谨态度。该书对王安石变法相关记载的政治倾向,至今仍是宋史研究争议焦点。

文章标签:

上一篇:柴荣北伐壮志未酬 | 下一篇:伊斯兰学者伊本·白图泰

苏轼:文墨书韵留千秋

宋朝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豪,在文学、书法、绘画等领域均有极高造诣,被后世誉为“千古第一文人”。其作品跨越千年仍熠熠生辉,对

李清照:宋代才女的人生轨迹

宋朝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她的生平可划分为鲜明的三个阶段,反映了南北宋交替之际士人阶层

**毕升的印刷革命**

宋朝资治通鉴

毕升的印刷革命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一项重大创新,标志着印刷技术从雕版印刷向活字印刷的飞跃。毕升(约990—1051年)是北宋时期的普通工匠,他在庆历年

朱熹:宋朝理学大师的哲学思考

宋朝宋朝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学体系以“理气论”“心性论”“格物致知”为核心,

司马光废新法

宋朝司马光

司马光废新法是北宋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核心是对王安石变法的全面否定与清算。以下从背景、过程、内容及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历史背景1. 王安石

司马光修《资治通鉴》

宋朝司马光

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其修撰过程与内容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与学术价值。以下从修撰背景、编纂方法、内容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