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春秋战国 >> 详情

吕氏春秋编撰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5-29 | 阅读:3430次
历史人物 ►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的一部重要典籍,成书于公元前239年左右。作为先秦诸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其内容涵盖哲学、政治、军事、农学等众多领域,具有以下特点:

吕氏春秋编撰

1. 思想体系融合

全书以道家"无为"思想为框架,吸收儒家、墨家尚贤、法家变革等学说,形成"杂家"特色。如《贵公》篇强调君主应效法天道,《察今》篇主张因时变法,体现思想兼容性。

2. 结构系统严密

分十二纪(对应月令)、八览(治国方略)、六论(专题论述)三部分,共160篇。其中十二纪以四季为序,将天文历法、农事活动与政令相结合,反映"天人相应"观念。

3. 史料价值突出

保存大量先秦佚文,如《上农》等四篇记载早期农业技术,《音律》篇记录三分损益法,为研究先秦科技史重要资料。书中引用的《商君书》等文献今多已失传。

4. 编纂背景特殊

吕不韦通过编书彰显秦国文化实力,书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公开征文活动。其门客达三千余人,包括李斯等著名学者。

5. 影响深远

汉代《淮南子》继承其杂家风格,书中"流水不腐"等典故成为成语。清据学家毕沅曾作《吕氏春秋新校正》,现代学者陈奇猷的校释本最为详备。

需要注意的是,书中部分内容存在矛盾,如《去私》与《当染》篇对人性看法不一,这正反映了集体编纂的特点。现存最早刻本为元至正六年(1346年)嘉兴路儒学刊本,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文章标签:春秋

上一篇:宗法制维系王室 | 下一篇:秦朝祭祀制度

屈原楚国诗人政治家生平传奇

春秋战国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代表作为《离骚》《九章》《天问》等。其生平融合政治抱负与

孟德论兵法为战国时代奠定军事基础框架

春秋战国战国

曹操(字孟德)作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重要军事家、政治家,其军事思想与实践确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将“为战国时代奠定军事基础框架”的表述

商鞅变法:战国时代的改革先锋

春秋战国战国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在秦孝公支持下,由法家代表人物商鞅主导的一场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改革。这场变法发生于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分两次推行)

宋国发展及战国时期的战略地位

春秋战国战国

宋国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其发展历程和战国时期的战略地位体现了周代分封制下小国的生存策略与地缘政治价值。以下从历史脉络与战略影响两

吕不韦编撰《吕氏春秋》

秦朝吕氏春秋

吕不韦编撰《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国政治与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作为秦国丞相,吕不韦召集门下数千门客合力编纂此书,目的是整合百家学说、为秦统一

秦军装备标准化

秦朝吕氏春秋

秦军装备的标准化是战国时期军事制度革新的重要体现,也是秦国能够统一六国的关键因素之一。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均表明,秦军在武器、甲胄、战车等方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