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春秋战国 >> 详情

屈原楚国诗人政治家生平传奇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7-15 | 阅读:4422次
历史人物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代表作为《离》《九章》《天问》等。其生平融合政治抱负与文学成就,充满传奇色彩,以下是按史实梳理的要点:

屈原楚国诗人政治家生平传奇

一、出身与早期仕途

1. 贵族背景:屈原出身楚国贵族,属芈姓屈氏,与楚王同宗,先祖为楚武王之子屈瑕。这一身份为其早期参与政治奠定基础。

2. 青年得志:约20岁时受楚怀王重用,任左徒(仅次于令尹的高官),主管内政外交。《史记》记载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曾制定宪令、推行变法,主张联齐抗秦。

二、政治挫折与流放

1. 变法失败:因触犯旧贵族利益,遭上官大夫等人诽谤,被楚怀王疏远,贬为三闾大夫(管理宗族事务的闲职)。

2. 外交困局:秦相张仪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楚怀王绝齐,屈原力谏未果,楚国孤立致败。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屈原再遭政敌排挤。

3. 两次流放:首次流放汉北(约公元前296年),第二次流放江南(约公元前280年),长期漂泊于沅湘流域,写下《哀郢》《涉江》等作品。

三、文学成就与思想

1. 楚辞开创:吸收楚地巫觋文化,开创“体”,以《离》为代表,运用香草美人意象,抒写政治理想与个人郁愤。

2. 九章九歌:《九章》实录流放经历;《九歌》改编民间祭歌,展现楚地神话体系。《天问》提出170余问,涵盖宇宙、历史、哲学。

3. 人格典范:作品中凸显“独立不迁”“宁溘死以流亡”的士人精神,成为后世忠贞品格的象征。

四、死亡与影响

1. 投江殉国: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交加,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民俗端午节(龙舟、粽子)由此衍生。

2. 历史评价:西汉贾谊作《吊屈原赋》首开纪念先河;司马迁在《史记》中专列《屈原贾生列传》,称其“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3. 文化符号:20世纪被推举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1953年),其爱国情怀与文学创新影响东亚汉文化圈。

延伸知识

楚文化特色:屈原作品中多引用楚地神灵(东皇太一、湘君)、植物(江离、宿莽),反映楚人崇巫尚鬼的传统。

政治主张:虽属贵族阶层,但主张“举贤授能”“立法严明”,与吴起变法思想有承袭关系。

真伪争议:近代学者廖平胡适曾质疑屈原是否存在,但1977年安徽阜阳出土的汉简《离》残片佐证其作品真实性。

屈原的传奇性在于其人生轨迹与楚国的衰亡紧密交织,政治理想的破灭反而催生了不朽文学,成为中华文化中“士人精神”的早期典范。

文章标签:屈原

上一篇:周伐条戎失利 | 下一篇:彭宠反叛渔阳乱

庄周:道家逍遥派代表人物,哲学思考者

春秋战国庄周

庄周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庄子”。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庄子》一书中,其哲学体系以“逍遥”“齐

战国名将白起传奇故事

春秋战国战国

战国名将白起传奇故事白起(?—公元前257年),又名公孙起,秦国郿县(今陕西眉县)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兵家”代表人物,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孟子道德人性论探寻

春秋战国孟子

孟子的人性论是中国哲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理学体系之一,其核心命题"性善论"在《孟子·告子上》等篇章中得到系统阐述。以下从思想渊源、理论内涵、历史

屈原楚国诗人政治家生平传奇

春秋战国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代表作为《离骚》《九章》《天问》等。其生平融合政治抱负与

屈原楚国诗人政治家生平传奇

春秋战国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代表作为《离骚》《九章》《天问》等。其生平融合政治抱负与

屈原投汨罗江

春秋战国屈原

屈原投汨罗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悲剧事件,发生在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屈原是楚国贵族、政治家、爱国诗人,曾任楚怀王的左徒,主张联齐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