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西周 >> 详情

仲山甫补衮谏王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6-13 | 阅读:9361次
历史人物 ► 仲山甫

仲山甫“补衮谏王”的典故出自《诗经·大雅·烝民》,记述了西周宣王时期卿士仲山甫辅佐周王、匡正朝政的事迹。这一典故体现了周代贵族政治中“谏诤”传统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周宣王中兴时期的政治生态。以下是基于史料与研究的详细分析:

仲山甫补衮谏王

一、历史背景与人物关系

1. 周宣王中兴

西周经厉王“国人暴动”后国力衰退,宣王即位后任用贤臣力图复兴。《史记·周本纪》载宣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仲山甫作为核心辅臣,与尹吉甫、召虎等共同推行新政。

2. 仲山甫的身份

据《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仲山甫为樊国国君(今陕西西安一带),属周王室同姓诸侯。其“补衮”职能兼具行政与礼仪监督双重角色——西周青铜器铭文(如毛公鼎)中可见卿士有“司服”职责,掌管王室礼服规制。

二、“补衮”的象征与实质

1. 字面与隐喻双重含义

- 服饰礼仪:衮为周王祭祀所穿的龙纹礼服,《周礼·春官》规定“衮冕”象征王权。仲山甫负责检查修补衮服,实为监督王室礼仪规范。

- 政治隐喻:《诗经》郑玄笺注:“衮职者,不敢斥王之言也。”以修补衮服比喻匡正君主过失,与《尚书·说命》中“惟衣裳在笥”的治国隐喻一脉相承。

2. 谏诤制度的具体实践

《国语·周语》记载宣王时期的“籍田礼”改革中,仲山甫曾谏阻宣王废除籍田仪式,强调“民之大事在农”,最终促使宣王恢复这一传统典礼,体现了西周“天子听政,使公卿列士献诗”的谏议传统。

三、政治思想与文化影响

1. 周代贵族政治的特征

仲山甫的“补衮”行为符合西周“共治”理念。《孟子·万章下》载“贵戚之卿,君有大过则谏”,同姓诸侯有纠正君主的权力义务。近年出土的清华简《祭公》篇亦印证了周初“三公论道”的制度设计。

2. 后世的政治文化折射

- 东汉经学家郑玄将“衮职有阙”引申为宰相职责,影响了唐代“拾遗补阙”官职的设置。

- 宋代王安石在《周礼新义》中特别强调“补衮”体现的“君臣共治”思想,为其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四、学术争议与史料辨正

1. 《烝民》的创作年代问题

有学者(如屈万里《诗经释义》)认为该诗实际成于东周,借古讽今反映春秋时期卿大夫专权现象。但多数观点(如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仍肯定其西周背景。

2. 仲山甫与樊仲的关联

《竹书纪年》载“宣王七年,王赐樊仲山甫命”,与《诗经》所述时间契合。但清代崔述在《丰镐考信录》中质疑仲山甫是否真为樊国始祖,可能存在人物合并现象。

仲山甫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德行的颂扬,更是西周宗法制度下贵族参政的典型案例。其“补衮”行为融合了礼制维护、权力制衡与道德规训三重维度,成为后世“文死谏”政治的早期范本。这一典故的演变过程,也投射出从周代贵族政治到秦汉以后官僚体系的转型痕迹。

文章标签:

上一篇:相土驯马兴贸易 | 下一篇:伍子胥复仇伐楚

吕尚谋伐纣大计

西周周文王

吕尚谋伐纣大计的史实与战略解析 吕尚(即姜子牙)作为周文王、周武王的重要谋臣,在伐纣灭商的进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其战略谋划和军事部署奠定了周朝

周文王兴周伐纣

西周周文王

周文王(姬昌)兴周伐纣是商周之际的关键历史事件,奠定了周王朝八百年基业的基础。以下从历史背景、文王策略、伐纣过程及影响等方面展开: 一、历史背

犬戎破镐京之变

西周镐京

犬戎破镐京之变是中国西周末年的一场重大历史事件,标志着西周王朝的衰亡。这一事件发生在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直接导致西周统治的终结,周平

膳夫克铸鼎记事

西周井田制

“膳夫克铸鼎”指的是西周时期一件名为“膳夫克鼎”的青铜器,其铭文记录了名为“克”的膳夫(掌管王室饮食的职官)受周王赏赐并铸鼎纪功的事迹。该鼎

毛公鼎录王训诰

西周仲山甫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著名的青铜器,因铭文中提及“毛公”而得名,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其腹内铸有铭文32行499字,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记录了周

仲山甫筑城齐疆

西周仲山甫

《仲山甫筑城齐疆》这一典故出自《诗经·大雅·烝民》,记载了西周宣王时期的重臣仲山甫奉命修筑齐国边境城墙的历史事件。根据现有史料和考古发现,可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