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后乱政被诛杀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7-31 | 阅读:3442次历史人物 ► 李显
韦后乱政是唐中宗李显统治时期的重要政治事件。景龙四年(710年),韦皇后与女儿安乐公主合谋毒杀中宗,企图效仿武则天称帝,最终引发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合发动政变,诛杀韦后集团。这一事件反映了盛唐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女性参政的局限性,对理解唐代中央集权制衡机制具有典型意义。
韦后乱政的主要表现包括:
1. 干预朝政:中宗复位后,韦后仿效武则天"垂帘共政",史载"表请降敕""每宰相奏事,后辄坐帐中预闻",甚至要求大臣称"陛下"与"皇后"为"二圣"。
2. 构羽:其兄韦温掌禁军,韦氏子弟分领南北衙兵权。安乐公主开府置官,卖官鬻爵,时称"斜封官"者达数千人。
3. 经济掠夺:通过"墨敕"侵占民田,在终南山建定昆池,"延袤数里"。
4. 谋害皇嗣:诬陷太子李重俊谋反致其,景云元年(710年)六月更以毒饼弑君。
政变过程有典型特征: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利用羽林军中不满韦氏的情绪,夜袭玄武门。在钟绍京率领的户奴配合下,先诛韦后姊妹,再杀安乐公主于肃章门。次日在承天门宣布:"先帝弃群臣,社稷大计归相王(李旦)"。整个行动历时三日,诛杀韦氏党羽百余家。
史学界对此事件有不同解读:陈寅恪认为反映"关陇集团与山东势力对抗";黄永年指出韦后缺乏武则天政治智慧;张国刚则强调这体现唐代"女主政治的制度性困境"。考古发现的《韦项墓志》显示,部分韦氏成员在政变后仍得以善终,说明清算具有选择性。
这一事件直接导致睿宗即位,为开元盛世扫清了障碍,但同时也埋下了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矛盾的种子。韦后失败的关键在于:未获科举官僚系统支持、忽视府兵制改革后禁军的重要性、过早暴露称帝意图引发宗室反弹。其政治冒险成为唐代后妃干政的终结性案例,此后唐朝再未出现女性实质掌权的局面。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