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明朝 >> 详情

宋应星天工开物问世

朝代:明朝 | 时间:2025-07-07 | 阅读:3693次
历史人物 ►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编撰的一部综合性科技著作,成书于崇祯十年(1637年),由友人涂绍煃资助刊刻于江西南昌。该书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系统记录了明末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经验,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宋应星天工开物问世

历史背景方面:

1. 时代需求:明末商品经济繁荣,手工业技术进步,宋应星五次会试落第后转向实学,通过实地考察写成此书。

2. 技术积累:继承《考工记》《齐民要术》等传统,但首次系统覆盖18个生产领域。

3. 思想基础:体现经世致用思想,与徐光启农政全书》并称晚明科技双璧。

内容特点:

1. 分类体系:分上中下三卷,共18章。上卷记载谷物栽培、纺织染色;中卷包括制盐、制糖、陶瓷等;下卷涵盖冶金、兵器、珠玉等。

2. 技术详实:记载了失腊铸造、灌钢法等先进工艺。如"生熟炼铁"篇详细描述当时炼铁炉的炉型、风箱结构。

3. 插图精准:附有123幅木刻插图,如"造纸"图完整展示斩竹、蒸煮、抄纸等工序。

科技成就:

1. 农业领域:首次记载油菜打顶增产技术,详细描述水稻杂交育种方法。

2. 冶金技术:记录锌的冶炼工艺("倭铅"),比欧洲早约百年。

3. 机械制造:详述32锭水力大纺车的构造,代表当时世界纺织机械最高水平。

历史影响:

1. 国内影响:清乾隆时被收入《四库全书》子部农家类,但未能广泛传播。

2. 国际传播:17世纪传入日本,刺激了"兰学"发展;18世纪经法国传教士介绍到欧洲。

3. 现代价值:20世纪被重新发现,1952年北京图书馆发现明刻初版,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文献。

该书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技术观,强调"巧夺天工"而非征服自然。宋应星在序言中提出的"天工开物"理念,主张人力与自然协作开发万物,这种思想至今仍有启示意义。书中记载的许多传统工艺,如桑蚕养殖、金属加工等技术,部分仍在中国乡村延续。

文章标签:天工开物

上一篇:朱德润绘秋林行 | 下一篇:黄宗羲反清思想家

万历皇帝怠政史

明朝石星

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1572—1620年在位),其统治时期以长达三十年的“怠政”闻名,成为明帝国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以下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明朝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是明末满洲崛起的关键历史事件。作为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通过军事征服和政治整合,于1616年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称汗,定国号"金

宋应星天工开物问世

明朝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编撰的一部综合性科技著作,成书于崇祯十年(1637年),由友人涂绍煃资助刊刻于江西南昌。该书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里程碑

嘉靖帝修道秘史

明朝

嘉靖帝朱厚熜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在位45年(1521—1566年),因其长期痴迷道教玄修而闻名。他的修道活动深刻影响了明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甚至成为晚明衰

宋应星天工开物问世

明朝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编撰的一部综合性科技著作,成书于崇祯十年(1637年),由友人涂绍煃资助刊刻于江西南昌。该书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里程碑

《天工开物》出版科技发展盛事

明朝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科技巨著,其出版堪称科技发展的一大盛事。以下将从多个方面阐述《天工开物》的出版在科技发展方面的意义和影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