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宋朝 >> 详情

王禹偁待漏院记

朝代:宋朝 | 时间:2025-07-07 | 阅读:6875次

《待漏院记》是北宋文学家王禹偁创作的一篇讽喻性政论散文,收录于《小畜集》。此文以宰相待漏(等待早朝)的场所为切入点,通过对比“贤相”“奸相”“庸相”三类宰相的为政之道,深刻揭示了为官者的责任与操守。以下从创作背景、内容主旨、艺术特色、历史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王禹偁待漏院记

一、创作背景

1. 时代背景:北宋初期官场积弊渐显,宋太宗虽励精图治,但吏治松弛、官员贪腐现象仍存。王禹偁作为“直道而行”的谏臣,借文章针砭时弊。

2. 作者经历:王禹偁历任右拾遗、翰林学士等职,因直言敢谏多次被贬。此文写于其政治生涯中期,融入了对权力运行的深刻观察。

二、内容主旨

1. 三类宰相的对比

- 贤相:心系百姓,“忧心忡忡”于旱涝灾荒,推举贤能,勤于政务。

- 奸相:追求私利,“私心慺慺”于爵禄富贵,结党营私,贻误国事。

- 庸相:尸位素餐,“无毁无誉”混迹官场,明哲保身,毫无建树。

通过对比,强调宰相应以天下为己任,而非谋一己之私。

2. 核心思想

- 吏治批判:指出“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的重要性,警示权力滥用之害。

- 儒家理想:主张“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君主)的同时,更需“泽被生民”,体现民本思想。

三、艺术特色

1. 结构严谨

- 开篇以“天道”“圣人”起笔,铺垫政治;中间三段式对比,层次分明;结尾以“棘寺小吏”自谦,暗含讽谏。

2. 修辞手法

- 对偶工整,如“奸者忧其桀,贤者耻其圣”;善用典故,如引用《尚书》“无偏无党”强化说理。

3. 语言风格

- 质朴刚健,摒弃骈文浮华,体现北宋古文运动“文以载道”的主张。

四、历史影响与评价

1. 文学地位:此文被后世视为北宋政论文的典范,钱钟书称其“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2. 政治意义:明代吕坤《语》将其与《谏太宗十思疏》并提,作为官箴读本。

3. 局限性:王禹偁将治乱寄托于宰相个人道德,未能触及制度性改革,反映了传统儒家的治政观念。

五、延伸知识

1. 待漏院制度:宋代官员五更前需至待漏院等候宫门开启,以便早朝议政,实为权力中枢的缩影。

2. 王禹偁的实践:他任知制诰时起草诏书强调“减冗兵、并冗吏”,与文中“贤相”理念一致,后因触怒权贵贬谪黄州。

3. 范仲淹《岳阳楼记》比较:二者均以场所喻政,但《待漏院记》更侧重批判,《岳阳楼记》则重抒理想。

此文至今仍具现实意义,权力监督、官员问责等现代议题可从中获得启示。王禹偁以文人之笔刺世疾邪,其“宁屈其身,不贬其道”的精神,堪称士大夫风骨的典范。

文章标签:

上一篇:韩通护周拒宋 | 下一篇:瓦岗军占兴洛仓

张先三影词人传

宋朝张先

张先(990—1078),字子野,北宋著名词人,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因词中善用“影”字,名句频出,自诩“张三影”,与柳永并称“张柳”,是宋词由小令向

王禹偁待漏院记

宋朝

《待漏院记》是北宋文学家王禹偁创作的一篇讽喻性政论散文,收录于《小畜集》。此文以宰相待漏(等待早朝)的场所为切入点,通过对比“贤相”“奸相”

朱熹理学被推崇

宋朝朱熹

朱熹理学被推崇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深刻的思想体系、广泛的社会影响以及官方支持等多方面因素。首先,朱熹理学继承并发展了北宋以来二程(程颢、程颐)的

郭靖襄阳守城记(注:小说人物)

宋朝张贵

《郭靖襄阳守城记》是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与《神雕侠侣》中的虚构情节,但其历史背景可结合南宋末年的襄阳之战(1267—1273年)进行分析。以下从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