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唐朝 >> 详情

甘露之变失败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6-21 | 阅读:7701次
历史人物 ► 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由文宗李昂与宰相李训、郑注等人策划的一场针对宦官集团的政变,意图铲除以仇士良为首的枢密使势力,但最终因计划泄露、执行失当而惨败,导致朝中大批官员,宦官势力从此彻底掌控唐廷政局。以下是事件的详细背景、过程与影响:

甘露之变失败

背景与起因

1. 宦官专权重构皇权

安史之乱后,宦官通过掌控神策军和枢密使职位逐步架空皇权。唐文宗即位时,宦官已可废立皇帝(如废黜唐敬宗),甚至弑君(如毒杀唐宪宗)。文宗对此深恶痛绝,暗中联络朝臣试图扭转局面。

2. 李训与郑注的谋划

李训以精通《周易》得宠,郑注因医术受宦官王守澄推荐,二人表面依附宦官,实则密议除宦。他们先是利用宦官内斗铲除外围势力(如毒杀王守澄),随后策划了更具野心的“甘露之计”。

政变过程与失败原因

1. 计划设计

假称大明宫左金吾厅石榴树上夜降“甘露”(祥瑞),诱使仇士良等宦官前往查看,暗中埋伏甲士诛杀。李训为增加可信度,预先派人在院内洒水伪造甘露。

2. 执行失误

- 仓促行动:本计划待郑注率兵接应,但因李训急于抢功提前发动。

- 细节暴露:仇士良察觉左金吾将军韩约神色慌乱,又发现帷幕后藏甲,瞬间警觉,挟持文宗退入内殿。

- 指挥混乱:伏兵未及时拦截,宦官急召神策军反扑,导致政变流产。

3. 宦官反扑

仇士良率禁军血洗皇城,诛杀李训、郑注及参与官员千余人,史载“流血涂地,京师大骇”(《资治通鉴》)。宰相王涯等被诬谋反,遭腰斩于市,亲属皆戮,史称“甘露之祸”。

影响与后果

1. 皇权彻底沦丧

文宗被软禁至死,哀叹“受制家奴”。此后直至唐亡,宦官完全掌控皇帝废立,如武宗、宣宗皆由宦官拥立。

2. 南衙北司对立激化

朝臣(南衙)与宦官(北司)矛盾公开化,双方屡次冲突。唐末宰相崔胤曾引藩镇朱温入京诛宦,却间接导致唐朝灭亡。

3. 政治清洗与党争

宦官借机清除异己,“凡训注宗亲门生故吏,无免者”(《旧唐书》),导致牛李党争加剧,朝堂人才凋零。

4. 思想文化压抑

事变后宦官加强舆论控制,文人多避谈政事,转向辞章或隐逸,中唐改革思潮由此中断。

史学评价

司马光批评李训“谋浅而躁”,认为其缺乏周密部署。

现代学者指出结构性困境:唐代中后期皇权依赖宦官制衡藩镇与文官,导致除宦尝试必然失败。

甘露之变是唐代中枢权力斗争的转折点,标志着官僚集团反抗宦官的最后努力失败,唐王朝加速走向崩溃。

文章标签:

上一篇:隋炀帝游幸江都 | 下一篇:边镐灭楚失民心

唐朝画家阎立本的生涯

唐朝阎立本

阎立本(约601年—673年),唐代著名画家、政治家,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北魏贵族阎氏家族。他是初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宫廷画家之一,与其兄

文宗太和革新志

唐朝甘露之变

文宗太和革新志 唐文宗李昂(809—840年)在位期间(827—840年)的年号为“太和”(后改“开成”),其推行的政治改革被称为“太和革新”(或称“开成中兴

唐宋变革之际的社会转型与经济结构变迁。

唐朝

唐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变革1. 均田制瓦解与租佃制普及 唐朝中

王昌龄边塞诗壮怀

唐朝王昌

王昌龄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其边塞诗以雄浑豪放的风格和深刻的历史内涵著称。他的诗作既展现了盛唐时期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也折射出戍边将士的

文宗太和革新志

唐朝甘露之变

文宗太和革新志 唐文宗李昂(809—840年)在位期间(827—840年)的年号为“太和”(后改“开成”),其推行的政治改革被称为“太和革新”(或称“开成中兴

甘露之变失败

唐朝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是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由文宗李昂与宰相李训、郑注等人策划的一场针对宦官集团的政变,意图铲除以仇士良为首的枢密使势力,但最终因计划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