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司马懿智取街亭定胜负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6-14 | 阅读:8896次
历史人物 ► 司马懿

司马懿智取街亭是《三国演义》中虚构的情节,历史上真实情况是张郃在街亭击败马谡。不过结合史实与演义的艺术加工,可以分析这一事件的关键点:

司马懿智取街亭定胜负

1. 历史背景与战略地位

街亭(今甘肃秦安东北)是汉中通往关陇的要冲,诸葛亮第一次北伐(228年)时,派马谡驻守此地以阻挡魏军增援。司马懿当时并未参与此战,实际魏军统帅为曹真,先锋张郃率五万精锐疾行军突破街亭,导致蜀汉陇右攻势崩溃。《三国志》载"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可见马谡弃守水源、上山扎营的战术失误是主因。

2. 司马懿的间接影响

尽管司马懿未直接指挥街亭之战,但此前他平定孟达叛乱(228年初)的闪电战术震慑了蜀汉。其"倍道兼行"的用兵风格被张郃效仿,魏军八日内穿越陇山险道,体现了司马懿军事思想对曹魏将领的浸润。

3. 战术对比与胜负关键

马谡失误:违反诸葛亮"当道下寨"的指令,选择孤山防守,被张郃断水源后军心溃散。

张郃经验:作为曹操时代宿将,利用骑兵优势实施包围,并精准切断蜀军补给线。

地理因素:街亭地势开阔利于魏军展开,而马谡放弃险要的街亭城,印证《孙子兵法》"隘形者,我先居之"的教训。

4. 后续影响

此战使诸葛亮"进无所据",只得退回汉中,处死马谡并自贬三级。魏国则巩固了陇西防线,曹真预判蜀军次年攻陈仓,反映出战略主动权易手。司马懿在229年接替曹真都督雍凉后,更将"据险防守"发展为对抗诸葛亮的核心策略。

扩展知识

资治通鉴》记载张郃曾劝曹操"昔韩信背水为阵,今将军迎敌临水",显示其擅长地形利用。

考古发现显示,街亭古道最窄处仅30米,马谡若依令守城,或可复制霍峻守葭萌关的经典防御战例。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强调"南方已定,兵甲已足",但街亭之败暴露了蜀汉将领断层的问题,间接促成后期提拔王平、张翼等务实派将领。

此战充分体现古代战争中对交通枢纽的争夺,以及统帅战术部署与将领执行力的双重重要性。

文章标签:

上一篇:梁冀毒杀汉质帝 | 下一篇:王敦之乱威胁东晋

火烧赤壁破曹军

三国夷陵之战

208年,曹操率20余万大军南征荆州,刘琮投降后,曹操继续东进,试图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联军。孙权在鲁肃、周瑜等人的劝说下,决定联合刘备抗曹。 周瑜率

袁绍官渡败绩

三国袁绍

建安五年(200年),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展开战略决战。此役是东汉末年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也是袁氏集团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前期战略态势:1.

姜维九伐中原壮志

三国姜维

姜维九伐中原是三国后期蜀汉大将军姜维为延续诸葛亮遗志,对曹魏发动的九次北伐行动(《三国志》记载为八次,后世学者综合《华阳国志》等文献考证为九

荀攸十胜十败论

三国荀攸

荀攸的“十胜十败论”是东汉末年针对曹操与袁绍势力对比的关键性战略分析,但历史上明确记载的其实是荀彧提出的“四胜四败论”(《三国志·荀彧传》)。

司马懿智取辽东之战

三国司马懿

司马懿智取辽东之战是三国时期魏国对割据辽东的公孙渊政权发动的一次关键战役,展现了司马懿卓越的军事谋略和战术执行能力。以下从背景、过程、策略及

司马懿智谋展现的舞台

三国司马懿

司马懿作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其智谋展现的舞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历史场景: 1. 对抗诸葛亮的北伐(228—234年) 司马懿最著名的智谋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