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春秋战国 >> 详情

烛之武退秦救郑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7-31 | 阅读:7065次
历史人物 ► 烛之武

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外交策略案例,记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这一事件展现了春秋时期小国通过智慧与言辞在强国博弈中求存的经典范式,具体背景与过程如下:

烛之武退秦救郑

历史背景

1. 城濮之战后的格局: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后,晋国确立中原霸权,秦国则与晋国保持同盟关系(晋文公重耳曾得秦穆公支持回国即位)。郑国作为夹在晋楚之间的小国,因曾对晋国无礼(晋文公流亡时未予礼遇),又在战争中暗附楚国,成为晋国报复目标。

2. 联军围郑: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出兵围郑,表面惩罚郑国“贰于楚”,实则欲削弱楚国势力范围并扩张晋国影响力。秦军驻扎氾南,晋军进驻函陵,对郑都形成夹击之势。

烛之武的外交策略

1. 主要论点

- 利益离间:烛之武指出灭郑只会强化晋国(“邻之厚,君之薄也”),而保留郑国可作为秦国东进中原的补给站(“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历史警示:提及晋惠公曾许诺割让焦、瑕二邑给秦,后反悔的背信行为,暗示晋国不可信赖。

- 地理现实:强调秦国跨越晋国统治郑地不现实(“越国以鄙远”),最终利益将被晋国独占。

2. 结局:秦穆公被说服,与郑国单独媾和,派杞子等戍守郑国后撤兵。晋国因失去盟军被迫退兵,但留下“不仁”“不武”的批评,埋下秦晋矛盾的伏笔。

延伸分析

1. 战略影响

- 秦国此后转向与楚国联合,公元前627年崤之战中伏击晋军,终结秦晋联盟。

- 郑国获得短暂喘息,但终因地处四战之地,公元前375年被韩国所灭。

2. 春秋外交特点

辞令艺术:烛之武的游说紧扣“利”与“势”,弱国代表需精准把握强国心理。

权力平衡:小国常利用大国矛盾(如晋楚争霸、秦晋博弈)周旋求生,类似案例还有郑国子产应对晋楚。

3. 文本价值

《左传》通过此事件揭示“唇亡齿寒”的地缘政治逻辑,成为后世处理国际关系的典故。汉代刘向《说苑》亦引此例论证“谋出于智”。

文章标签:

上一篇:厉王专利民怨沸 | 下一篇:麃公破赵立功

宋璟非攻守小国

春秋战国保甲法

宋璟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位列"开元盛世"名相之一,与姚崇并称"姚宋"。关于"非攻守小国"这一表述,史籍中并未直接记载宋璟有此明确主张,但可以从其政治

孟子倡民贵君轻

春秋战国孟子

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思想是儒家政治哲学的重要创新,主要体现在《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述中。这一思想体系包含以下核心内涵:

晏子巧谏齐景公

春秋战国孔子

晏子(晏婴)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以机敏善辩、敢于直谏著称。《晏子春秋》中记载了他多次劝谏齐景公的典故,展现了其“以滑稽匡正君过”的智慧

介子推割股奉君

春秋战国介子推

介子推"割股奉君"的故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忠君典故,主要记载于《左传》《史记》等典籍,但不同文献的记载存在差异,其历史真实性也存在争议。以下是基于

烛之武退秦救郑

春秋战国烛之武

“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外交策略案例,记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这一事件展现了春秋时期小国通过智慧与言辞在强国博弈中求

烛之武夜缒退秦师

春秋战国烛之武

"烛之武夜缒退秦师"典出《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了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烛之武以智谋化解秦国军事威胁的外交事件。以下是基于史实的详细分析:背景与起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