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陈寿
朝代:晋朝 | 时间:2025-07-31 | 阅读:9822次历史人物 ► 陈寿
史学家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至西晋时期著名史学家,以编撰《三国志》闻名于世。其史学成就与司马迁、班固并称"前四史"作者之一,是中国古代正史编纂的重要代表人物。
一、生平与时代背景
陈寿生于蜀汉末期,师从同郡学者谯周,深谙经史。蜀汉灭亡后入仕西晋,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职。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后,陈寿得以接触魏、吴两国官方档案,为撰写《三国志》奠定史料基础。
二、《三国志》的史学价值
1. 体例创新:采用分国纪传体,分立《魏书》《蜀书》《吴书》,客观呈现三国鼎立格局。虽以曹魏为正统,但对蜀汉、东吴人物评价公允,如高度推崇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的务实风格。
2. 史料严谨:摒弃神怪传说,注重原始文献。裴松之注引《魏略》《江表传》等佚书时,常以陈寿原文为基准,可见其可信度。
3. 文笔简练:被赞为"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晋书》本传),如《关羽传》仅千余字便刻画其"万人敌"形象。
三、争议与补遗
1. 曲笔质疑:有观点认为陈寿因个人恩怨贬低诸葛亮(如未收录《后出师表》),但近代学者多认为其评价总体客观,缺漏或因史料散佚。
2. 裴注补充:南朝裴松之受诏作注,引书达210种,补充了大量细节,使三国历史更为丰满。
四、延伸知识
《益部耆旧传》:陈寿早期编撰的巴蜀地方史,已佚,但为《华阳国志》提供了重要参考。
家族影响:其子陈符、陈莅等均涉足史学,形成家族学术传统。
陈寿的史学方法体现了"实录"精神,虽受时代局限,但《三国志》仍是研究三国史的核心文献,其编纂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