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三国 >> 详情

魏灭蜀汉之战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8-02 | 阅读:4491次
历史人物 ► 蜀汉

魏灭蜀汉之战是三国时期曹魏对蜀汉发动的一次关键性军事行动,最终导致蜀汉政权的覆灭。以下是该战役的核心内容及相关背景分析:

魏灭蜀汉之战

1. 历史背景

三国后期格局:263年,曹魏已占据中原与北方,实力远超蜀汉(仅有益州)和东吴。蜀汉经历诸葛亮姜维多次北伐,国力疲敝。

内部矛盾:蜀汉后主刘禅昏庸,宦官黄皓专权,姜维因避祸屯兵沓中(今甘肃舟曲),导致汉中防御空虚。

2. 战役过程

曹路伐蜀

- 西路邓艾率3万军牵制姜维于沓中。

- 中路诸葛绪截断姜维退路,但被姜维虚晃一突破阴平桥头。

- 东路:钟会统主力10余万攻汉中,克阳安关(今陕西宁强),长驱直入。

姜维战略失误:放弃汉中“敛兵聚谷”战术,退守剑阁(今四川剑阁),虽暂时阻截钟会,却忽略侧翼防御。

邓艾:率精兵偷渡阴平小道,穿越700里无人区,凿山开路,直取江油。蜀将马邈投降,诸葛瞻(诸葛亮之子)于绵竹战败身亡。

3. 蜀汉覆亡关键点

刘禅投降:邓艾兵临成都,谯周等主张降魏,刘禅未采纳迁都或南中据守建议,出城投降。

姜维诈降:假意归顺钟会,企图煽动魏将内讧复国,事败后与钟会一同。

4. 影响与后续

三国平衡打破:蜀汉灭亡加速了魏晋统一进程,263年改元“咸熙”,司马昭获封晋公。

隐患埋下:邓艾功高被诬谋反处死,暴露司马氏集团内部矛盾。

历史评价:蜀汉后期治理不善是主因,但邓艾的冒险战术成为古代“奇兵制胜”经典战例。

扩展知识

阴平小道考证:现代学者认为其路线为甘肃文县至四川平武,悬崖险径堪称“死亡行军”。

蜀汉兵力对比:魏军约18万,蜀汉仅10万且分散布防。

政治符号意义:刘禅“乐不思蜀”的典故,反映蜀地士族对汉室认同感已衰落。

文章标签:

上一篇:桑弘羊理财兴汉 | 下一篇:谢安镇定退敌

黄盖苦肉计诈降曹

三国黄盖

黄盖苦肉计诈降曹操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情节,但历史上是否真实发生需结合史料分析。 1. 史书记载与虚构成分 《三国志》中确有黄盖建议火攻并参与赤

木牛流马运粮草

三国蜀汉

木牛流马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主要用于解决蜀道艰险、粮草运输困难的问题。关于木牛流马的记载主要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和《诸

魏灭蜀汉之战

三国蜀汉

魏灭蜀汉之战是三国时期曹魏对蜀汉发动的一次关键性军事行动,最终导致蜀汉政权的覆灭。以下是该战役的核心内容及相关背景分析:1. 历史背景 三国后期格

庞统连环计献曹营

三国庞统

关于庞统向曹操献连环计的史实,需要澄清的是,《三国演义》中的这一情节属于文学虚构,正史中并无明确记载。根据《三国志》等史料,可梳理以下史实与

木牛流马运粮草

三国蜀汉

木牛流马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主要用于解决蜀道艰险、粮草运输困难的问题。关于木牛流马的记载主要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和《诸

魏灭蜀汉之战

三国蜀汉

魏灭蜀汉之战是三国时期曹魏对蜀汉发动的一次关键性军事行动,最终导致蜀汉政权的覆灭。以下是该战役的核心内容及相关背景分析:1. 历史背景 三国后期格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