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南北朝 >> 详情

萧统编《文选》

朝代:南北朝 | 时间:2025-06-08 | 阅读:9859次
历史人物 ► 萧统

萧统编《文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萧衍长子萧统(501—531,谥号“昭明太子”)主持编纂,故又称《昭明文选》。该集成书于梁普通七年(526年)至中大通三年(531年)间,共60卷,收录先秦至梁代130余位作家的700余篇作品,涵盖赋、诗、、诏、表、书、论等38类文体,堪称六朝文学集大成之作。

萧统编《文选》

编纂背景与思想

1. 时代需求:南朝梁代文坛盛行“文笔之辨”,文学独立性意识增强,需系统整理前代优秀作品。

2. 萧统的文学观:主张“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文选序》),强调文采与思想并重,排斥经、子、史书及口语化作品。

3. 学术团队:萧统召集刘孝绰、王筠等学者参与编选,体现集体智慧。

内容特点

1. 文体分类精密:38类文体中,赋、诗占比最大(赋56篇,诗434首),细分“京都”“游览”“哀伤”等子类,反映文体意识的成熟。

2. 选录标准严谨:以“翰藻”“雅正”为尺度,陶渊明诗仅收8首,而陆机谢灵运作品入选最多,体现南朝崇尚华美的审美倾向。

3. 文献价值:保存了李陵《答苏武书》、班固《两都赋》等重要文本,部分作品赖此集传世。

历史影响

1. 文学批评范式:开创“选本批评”传统,后世《文苑英华》《唐文粹》皆效其体例。

2. 科举教育经典:唐代列为科举必读,“《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反映其普及性。

3. 域外传播平安时代传入日本,成为贵族汉学必修书,朝鲜半岛亦有大量仿作。

学术争议

真伪问题:如《李陵答苏武书》或为六朝伪作,《文选》收录引发后世考辩。

删削改动:部分作品较原集有删节(如曹植《洛神赋》删序),影响文本解读。

后世研究

唐代李善作《文选注》60卷,以考据精详著称;清代朴学大兴,汪师韩《文选理学权舆》系统梳理选学脉络。现代学者如屈守元《文选导读》、傅刚《〈昭明文选〉研究》持续推进文献与理论探索。

《文选》的编纂不仅奠定了总集编纂的基本范式,更成为观察中古文学观念演变的核心文本,其影响力贯穿东亚文化圈千余年。

文章标签:文选》

上一篇:晋朝时期的地方豪强与政治格局 | 下一篇:苏威提出“输籍法”

南朝陶潜之名士风韵探究

南北朝萧统

南朝时期,陶渊明(约365—427,一说372—427)的名士风韵体现在多个维度,其生平、思想、文学创作及后世影响共同构建了独特的文化符号。以下从历史背景、

南北朝时期的宗教文化冲突

南北朝何承天

南北朝时期(420—589年)是中国历史上宗教文化冲突与融合的重要阶段,南北政权对峙下的社会分裂加剧了思想文化的多元碰撞,主要体现在佛教、道教与儒家

冯跋和他的后燕政权:南北朝的一抹异彩

南北朝冯跋

冯跋及其建立的后燕政权确实是南北朝时期的一段独特历史,展现了十六国末期北方政权更迭的复杂性与胡汉交融的时代特征。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

南朝陈朝的宫廷斗争史

南北朝陈顼

南朝1]南朝陈朝(557-589年)作为南北朝时期最后一个汉族政权,其宫廷斗争呈现出门阀衰落、寒门崛起与宗室相残交织的特点,最终在内外交困中走向灭亡。以

南朝陶潜之名士风韵探究

南北朝萧统

南朝时期,陶渊明(约365—427,一说372—427)的名士风韵体现在多个维度,其生平、思想、文学创作及后世影响共同构建了独特的文化符号。以下从历史背景、

南梁昭明太子萧统

南北朝萧统

南梁昭明太子萧统(501—531),字德施,南朝梁武帝萧衍长子,生母为丁令光(丁贵嫔)。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文献学家,主持编纂了中国现存最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