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衍合纵抗秦
朝代:秦朝 | 时间:2025-08-05 | 阅读:7101次历史人物 ► 公孙衍
公孙衍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以"合纵"战略联合六国抗秦而著称。他是魏国人,早年曾在秦国担任大良造,深谙秦国政治军事内情,后因与张仪政见不合离秦,转而推动东方六国联合制衡秦国。
合纵战略的形成
1. 背景与动机: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力日盛,频繁东侵,魏、韩等国首当其冲。公孙衍洞察到单个诸侯难以单独抗秦,遂提出"合纵"(纵向联合南北诸侯)对抗秦国"连横"(横向分化六国)的策略。
2. 首次合纵(前318年):
公孙衍促成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军伐秦(实际出兵主要为魏赵韩),推举楚怀王为纵约长。但因各国各怀异心,联军在函谷关战败,暴露出合纵的松散性。
3. 外交运作:
他利用诸侯矛盾纵横捭阖,例如联合齐国制约秦国,又游说义渠国从背后袭击秦军,一度在雕阴之战大败秦军。其策略虽未彻底成功,但延缓了秦国东进步伐。
历史评价与局限性
战略意义:合纵是战国中期最重要的抗秦尝试之一,开创了多国协同作战的先例,为后世苏秦等人的合纵活动奠定基础。
失败原因:六国利益分歧严重(如齐国常作壁上观),缺乏统一指挥;秦国通过"连横"分化瓦解,如贿赂楚国断交齐国。
人物对比:与张仪主张的"连横"形成鲜明对立,两者较量体现了战国谋士的权谋智慧。
延伸知识
公孙衍的合纵虽未成功,但迫使秦国调整策略,如暂时归还部分魏地以缓和矛盾。
《史记》称其"始尝与张仪不善",两人的斗争本质是秦国扩张与六国生存权的博弈。
合纵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如三国时期诸葛亮"联吴抗曹"亦属此类战略。
公孙衍的合纵抗秦反映了战国中期的权力格局,其失败预示着秦国统一的历史趋势不可逆转。
文章标签:
上一篇:齐国名臣邹忌改革风云录 | 下一篇:汉末儒生郑玄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