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唐朝 >> 详情

骆宾王讨武檄文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8-05 | 阅读:800次
历史人物 ► 骆宾王

骆宾王的《讨武曌檄》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檄文,原名《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创作于光宅元年(684年),是骆宾王为(又名李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称帝而作的宣战文书。这篇檄文以犀利的文笔、严密的逻辑和强烈的煽动性著称,被后世誉为"古今檄文第一"。

骆宾王讨武檄文

一、历史背景

1. 政治局势:唐高宗李治驾崩后,武则天临朝称制,废黜中宗李显,改立睿宗李旦,实际独揽大权。此举引发李唐宗室和旧臣的强烈不满。

2. 起兵:英国公(李勣之孙)在扬州聚兵十万,以恢复李唐政权为号召,骆宾王时任其幕僚,负责文书工作。

二、檄文内容要点

1. 揭露武则天罪行

- 指其"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如褚遂良、长孙无忌等)

- 批判"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等违背人伦之举

- 斥责"包藏祸心,窃窥神器"的篡位野心

2. 宣扬李敬业正义性

- 强调作为开国功臣李勣嫡孙的正统性

- 宣称"奉先君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

- 以"爰举义旗,誓清妖孽"为军事行动正名

3. 修辞艺术

- "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成为千古名句

- 运用大量对偶、排比增强气势

- 通过"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的设问收尾

三、历史影响

1. 文学价值:被收入《文选》和《古文观止》,开创了骈体檄文的新范式。

2. 传播效果:据《新唐书》记载,武则天读至"蛾眉不肯让人,偏能惑主"时惊问作者,叹道:"宰相安得失此人!"

3. 军事结果:起义最终失败,但檄文的影响力远超军事行动本身。

四、争议辨析

1. 史实准确性:文中"弑君鸩母"等指控缺乏确凿史料佐证,可能出于政治宣传需要。

2. 作者动机:骆宾王曾因言获罪被贬,对武周政权确有不满,但亦有学者认为其更多是为实现政治抱负。

五、延伸知识

1. 檄文传统:延续了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桓温《檄胡文》的战争文书传统。

2. 武后反应:武则天虽镇压起义,但上位后反而重用骆宾王等文人,体现其政治智慧。

3. 后世评价王夫之《读通鉴论》认为檄文"气吞万里",但章太炎批评其"夸大失实"。

该檄文不仅是一篇战斗宣言,更是研究初唐政治斗争、文学发展的重要文献,其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成就,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公文写作的典范之作。

文章标签:

上一篇:独孤皇后擅朝政 | 下一篇:南唐灭闽吞建州

骆宾王讨武檄文

唐朝骆宾王

骆宾王的《讨武曌檄》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檄文,原名《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创作于光宅元年(684年),是骆宾王为徐敬业(又名李敬业)起兵反对武

魏征直言谏君王

唐朝唐太宗

魏征直言谏君王这一历史典故,体现了唐代政治中谏官制度的成熟与君臣关系的特殊性。魏征作为唐太宗时期著名的谏臣,其事迹主要记载于《贞观政要》及《

唐朝平定庞勋乱

唐朝唐朝

唐朝平定庞勋之乱是唐末针对大规模民变的重要军事行动,发生于咸通九年(868年)至十年(869年),展现了唐朝中央政权对地方失控危机的镇压过程。以下是

李白月下独酌

唐朝李白

《月下独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经典组诗,共四首,其中第一首“花间一壶酒”最为著名。此诗创作于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后,反映了

骆宾王讨武檄文

唐朝骆宾王

骆宾王的《讨武曌檄》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檄文,原名《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创作于光宅元年(684年),是骆宾王为徐敬业(又名李敬业)起兵反对武

初唐四杰之骆宾王的诗歌成就

唐朝骆宾王

骆宾王是初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与杨炯、卢照邻、王勃并称为“初唐四杰”。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显著,作品情感丰富,题材广泛,风格独特。一、诗歌风格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