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夏商 >> 详情

夏典《甘誓》传誓言

朝代:夏商 | 时间:2025-06-26 | 阅读:5680次
历史人物 ► 甘誓

夏朝《甘誓》是中国传世文献中最早的战争誓词,收录于《尚书·夏书》,记载了夏启讨伐有扈氏前的誓师言论。其历史背景与文本内涵具有多重研究价值,可从以下角度展开分析:

夏典《甘誓》传誓言

1. 历史背景与文献性质

夏启通过武力夺取政权,建立"家天下"制度,引发有扈氏反抗。《甘誓》作为军事动员文献,反映了早期国家形成阶段的权力斗争。考古学界在二里头遗址发现青铜兵器、宫殿基址等遗存,与文献记载的夏代社会状况存在一定对应性,但《甘誓》现行文本可能经过周代史官润色。

2. 誓词内容剖析

- 战争合法性建构:"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的指控,体现早期天命观与道德谴责模式。

- 军事组织体系:"六卿""六事之人"等官职记载,显示夏代可能已存在初步官僚系统。

- 奖惩制度:"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反映宗教仪式与军法的结合,祖庙与社稷象征王权双重权威。

3. 思想史价值

誓词包含三重统治逻辑:

- 神权权威("天用剿绝其命")

- 宗法约束("戮于社"的祖先崇拜)

- 制度规范("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的战术纪律)

这种多元统治手段为后世《汤誓》《牧誓》提供了范本。

4. 文本辨伪问题

现代学者通过语言分析发现:

- "五行""三正"等概念在商代甲骨文中未见,可能属周人附加

- "六卿"制度与西周金文更相符

清华简《厚父》等出土文献中部分用词与《甘誓》呼应,说明其核心内容可能渊源古老。

5. 比较视野下的价值

与美索不达米亚《汉谟拉比法典》前言、古埃及《卡叠什战役铭文》相比,《甘誓》更突出集体规范而非个人功绩,反映早期华夏文明的特点。其"恭行天罚"思想直接影响商周"革命论",成为传统政治合法性的重要依据。

该文献不仅是军事史研究的重要材料,更揭示了早期国家构建过程中宗教、与制度的复杂互动。现存文本虽经后世整理,仍保留了夏商之际权力运作的原始记忆。

文章标签:誓言

上一篇:陈圆圆冲冠一怒 | 下一篇:滕叔绣卫鲁南藩

比干谏言殉忠烈

夏商比干

比干谏言殉忠烈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忠臣典范,其事迹主要记载于《史记》《尚书》等典籍。以下是关于比干的多角度解析: 1. 历史背景与身份 比干是商

武丁中兴盛世

夏商武丁

武丁中兴是商朝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约公元前1250年至公元前1192年,在位59年的武丁通过一系列政治、军事和文化举措,使商朝国力达到鼎盛。以下是其

伯益让位启继统

夏商伯益

伯益让位启继统是中国上古时期禅让制向世袭制过渡的重要历史事件,记载于《尚书》《竹书纪年》《史记》等典籍。这一事件标志着“公天下”向“家天下”

武丁征服鬼方部落

夏商武丁

武丁征服鬼方是商王朝在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250-前1192年,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对外扩张的重要军事行动,见于甲骨文、传世文献及考古发现的相互印证。以下

夏朝启夺取天下的手段

夏商甘誓

夏启夺取天下的过程是中国古代从禅让制向世袭制转变的关键事件,主要通过政治手段、军事威慑和意识形态建构实现权力巩固,其核心在于对“家天下”制度

夏后杼发明矛甲

夏商甘誓

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夏后杼(又名“杼”或“季杼”)是夏朝的第七位君主,其事迹在《竹书纪年》《史记·夏本纪》等典籍中均有记载。关于“夏后杼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