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恪专权遭诛
朝代:三国 | 时间:2025-08-12 | 阅读:2539次历史人物 ► 诸葛恪
诸葛恪是东吴重臣诸葛瑾之子,诸葛亮之侄,早年以才学闻名,深得孙权器重。孙权临终前任命他为辅政大臣,与孙弘、孙峻等共同辅佐幼主孙亮。然而诸葛恪掌权后的一系列决策和性格缺陷,最终导致其败亡。
1. 北伐失败激化矛盾
253年,诸葛恪不顾众臣反对,调动二十万大军北伐曹魏,围攻合肥新城。但因战术失误、瘟疫爆发及魏军坚守,吴军死伤惨重,被迫撤退。此次惨败严重损耗国力,民怨沸腾,动摇了诸葛恪的政治威信。
2. 独断专行与打压异己
诸葛恪执政后排除异己,处死曾反对北伐的将领和官员(如吕据、朱异),并逼迫辅政同僚孙弘自杀。益骄纵,对待朝臣倨傲无礼,甚至对吴主孙亮也缺乏尊重,引发宗室孙峻等人的不满。
3. 孙峻的阴谋与政变
孙峻利用朝野对诸葛恪的不满,联合吴主孙亮设下鸿门宴。254年,诸葛恪入宫赴宴时被伏兵所杀,其家族也遭诛灭。孙峻随后专权,东吴政局进一步混乱。
4. 性格与历史评价
诸葛恪才华横溢但刚愎自用,陈寿评价其“矜己陵人,能无败乎”。其失败反映东吴后期权臣争斗的乱象,也印证了诸葛亮早年对其“性疏”的担忧。北伐失败后未能自省,反而加强镇压,加速了毁灭。
延伸背景:东吴的政治困境
孙权晚年“二宫之争”已削弱宗室与士族关系,诸葛恪的专权进一步激化矛盾。他死后,孙綝、孙休等人继续倾轧,东吴国力持续衰退,最终为西晋所灭。这一事件成为三国末期权臣擅权招祸的典型案例。
文章标签:
上一篇:汉朝的瓷器制作技艺 | 下一篇:王导与晋朝政治文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