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西周 >> 详情

诸侯朝觐行九宾礼

朝代:西周 | 时间:2025-06-18 | 阅读:1630次
历史人物 ► 汉武帝

诸侯朝觐行九宾礼是中国古代周代至汉代重要的外交与君臣礼仪制度,体现了“礼乐治国”的政治理念。以下从制度渊源、仪式流程、文化内涵及历史演变等方面展开分析:

诸侯朝觐行九宾礼

一、制度渊源

1. 周礼体系成型

《周礼·秋官·大行人》记载“九宾”为周天子接待诸侯的最高规格礼仪,源自西周分封制下“宾礼”体系,与“五礼(吉、凶、军、宾、嘉)”中的宾礼直接相关。《仪礼·觐礼》详载诸侯朝见天子的礼仪程序,九宾礼是其强化版本。

2. 职官设置

周代设“大行人”“小行人”等职官执掌宾客接待,九宾礼需由“典仪官”主导,包含“摈者”(引宾者)、“相者”(司仪)等多重角色分工。

二、仪式流程考据

1. “九宾”释义

学界有不同解释:

郑玄注《周礼》认为指九位引导宾客的司仪(“九摈”)

《史记索隐》引韦昭说指九种礼器(如圭、璧等)的陈设

汉代演变后多理解为九种身份等级的宾客(诸侯、羌胡使节等)

2. 核心环节

迎宾阶段*:设“九重宾阶”,诸侯依爵位依次升阶;天子负斧依(屏风)南面受礼

献享环节*:行“三享”之礼(献玉帛、献珍玩、献土产),伴随《肆夏》乐章

宣誓环节*:诸侯诵《觐辞》,天子赐钖(车马服饰)象征权力认可

三、政治文化内涵

1. 等级秩序可视化

通过“九宾”人数、站位、贡品等差,具象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统治结构。出土西周青铜器如大盂鼎铭文“唯殷边侯田(甸)眔殷正百辟”可互为印证。

2. 军事威慑功能

《礼记·明堂位》载九宾礼常与“大射礼”结合,诸侯需在天子面前演示箭术,隐含武力震慑意义。汉代将此礼用于匈奴朝见,如《汉书》载呼韩邪单于入长安受九宾礼。

四、历史流变

1. 秦汉转型

秦废周礼但保留部分仪轨,汉初叔孙通制礼时融合楚文化元素。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泰山封禅后重构九宾礼,增设“蛮夷陪位”制度。

2. 逐渐式微

东汉后九宾礼趋于形式化,魏晋南北朝多用于禅让仪式。唐代修订《开元礼》时简化为“五礼”,九宾体系彻底消亡,但部分元素被宋明“大朝仪”吸收。

补充知识点

考古发现:洛阳东周王城遗址出土的“六佾”舞俑(诸侯用六佾,天子八佾),可窥见九宾礼乐规制

域外影响:朝鲜《国朝五礼仪》仍保留“九宾之礼”称谓,但内容已本土化

学术争议:近年清华简《系年》出土,引发对西周宾礼实际执行范围的新讨论

这一制度深刻影响了东亚朝贡体系建构,其“以礼定序”的思想成为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范式。

文章标签:

上一篇:姒发传奇夏朝史 | 下一篇:齐国稷下学宫智者荟萃春秋战国思想史

申侯联合犬戎乱

西周申侯

申侯联合犬戎攻镐京是西周末年的一场重大政治军事事件,直接导致了西周王朝的覆灭。这一事件发生在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其背后存在复杂的政治背景

三监之乱平叛记

西周三监之乱

三监之乱平叛记 三监之乱是西周初年因分封制和权力分配不均引发的一场重大政治叛乱,发生于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时期(约公元前1042年

宗法制确立嫡庶

西周周公

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制度,其核心是通过确立嫡庶之分来规范家族内部的继承秩序和社会等级。这一制度起源于商周时期,在周代得到系统化发展,成

鄂侯驭方叛周廷

西周

鄂侯驭方叛周廷是西周中期的一次重要政治事件,发生于周厉王时期(约公元前9世纪)。鄂国位于今河南南阳一带,是西周分封的异姓诸侯国之一,国君驭方因

盐铁官营政策施行

汉朝汉武帝

盐铁官营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政策,始创于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19年),由桑弘羊等人推行,核心是将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收归国家专营。这一政策具有深刻

文景之治社会经济繁荣期

明朝汉武帝

文景之治是西汉文帝刘恒(前180—前157年在位)和景帝刘启(前157—前141年在位)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其社会经济繁荣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 轻徭薄赋政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