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清朝 >> 详情

编纂四库全书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8-01 | 阅读:5765次
历史人物 ►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纂的中国古代最大规模的丛书,由乾隆皇帝于1772年下令启动,历时十余年完成。其编纂背景、过程及影响涉及政治、文化、学术等多方面,以下是详述:

编纂四库全书

一、编纂背景与目的

1. 文化工程的政治意图

乾隆皇帝表面以“稽古右文”为名,实际旨在通过编纂丛书巩固清王朝的文化正统性。一方面标榜继承汉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加强对思想领域的控制,尤其是清除反清内容的著作。

2. 学术基础与条件

康雍乾三朝积累的稳定政局和财力为修书提供保障。清据学的兴盛(乾嘉学派)则为文献整理提供了学术支持,戴震纪昀等学者参与其中。

二、编纂组织与流程

1. 机构设置

设立“四库全书馆”,由永瑢、永璇等皇族领衔,实际总纂官为纪昀(晓岚),陆锡熊、戴震、周永年等360余位学者参与,抄写人员超3800人。

2. 文献来源

- 征书令:通过各省采进、私人进献(如宁波天一阁)、宫廷藏书等途径收集图书1.3万余种。

- 审查标准:对涉及反清、夷夏之辨的内容大肆删改,如岳飞《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被篡改,全毁书达2855种。

3. 分类体系

沿用传统四部分类法:

- 经部:儒家经典及注疏(如《周易》《论语》);

- 史部:史书、地理志(含《二十四史》);

- 子部:诸子百家、科技著作(《天工开物》因未被收录而险些失传);

- 集部:诗文总集(如《全唐诗》)。

三、版本与存佚

1. 七阁藏书

手抄七部,分藏文渊阁(北京)、文溯阁(沈阳)、文源阁(圆明园,毁于英法联军)、文津阁(承德)、文宗阁(镇江,太平天国时毁)、文汇阁(扬州,同毁)、文澜阁(杭州,部分留存)。

2. 文本差异

各阁本存在抽换、补遗等改动,如文渊阁本与文津阁本篇目有别。现存较完整者为文渊阁本(现藏台北故宫)及文津阁本(国家图书馆)。

四、历史评价与争议

1. 文化保存贡献

汇总先秦至清初文献3503种,7.9万卷,保存大量珍本,如《永乐大典》辑佚本。

2. 思想钳制批判

“寓禁于征”政策导致典籍遭系统性销毁,戏曲、小说等民间文学被排斥,科技著作(如《天工开物》)因“奇技淫巧”遭忽视。

3. 学术影响

推动考据学发展,但过度推崇汉学导致思想僵化。清末学者章学诚批评其“守残专己”,埋下今古文经学之争伏笔。

五、现代整理与研究

20世纪以来,《四库全书》影印本(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及电子版(迪志文化“文渊阁四库全书”)促进学术利用,但研究者需对照《四库禁毁书丛刊》《续修四库全书》以补其缺憾。

文章标签:

上一篇:土木堡之变帝王被俘 | 下一篇:关龙逢忠谏被戮

民族团结政策在清朝的实施与成效

清朝清朝

清朝的民族团结政策主要体现在其对多元民族的治理策略上,通过制度设计、文化融合、军事控制和经济整合等多种手段,维持了多民族帝国的统一与稳定。以

同治中兴政局稳定

清朝同治

同治中兴(1862-1874年)是清朝晚期在同治帝统治时期出现的短暂政治稳定与社会经济恢复阶段,其背景、表现与局限性如下:一、历史背景 1. 内忧外患暂缓:太

乾隆诗词文化成就

清朝乾隆

乾隆帝(1711—1799)作为清朝第六位皇帝,其诗词创作在数量上极为惊人,现存诗作逾四万三千首,远超中国历史上其他帝王。尽管文学价值历来评价不一,但其

谭嗣同戊戌六君子

清朝谭嗣同

谭嗣同与“戊戌六君子”是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牺牲的七位维新志士的统称,但历史上实际被处决的共有六人(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

编纂四库全书

清朝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纂的中国古代最大规模的丛书,由乾隆皇帝于1772年下令启动,历时十余年完成。其编纂背景、过程及影响涉及政治、文化、学术

清代的科技进步与文化传承保护

清朝四库全书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在科技与文化传承保护方面呈现出复杂的特点。尽管受到传统体制的约束,但清代在部分科技领域仍取得进展,同时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