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秦朝 >> 详情

秦始皇求不死药事

朝代:秦朝 | 时间:2025-08-09 | 阅读:1246次
历史人物 ► 秦始皇

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后,对长生不死的追求成为其晚年政治活动的重要特征。这一行为既有战国方仙道思想的影响,也与秦帝国的统治需求密切相关。以下是基于《史记》等史料记载的史实梳理和相关分析:

秦始皇求不死药事

一、主要史实记载

1. 方士群体的重用

秦始皇先后招募徐巿(徐福)、卢生、侯生韩终等方士,派遣他们前往东海寻找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徐巿于公元前219年首次出航,声称需要童男童女和百工相助,获准带领数千人出海。

2. 大规模求仙活动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东巡至碣石(今河北昌黎),派卢生寻求仙人羡门、高誓,又令韩终等人出海求药。此类活动耗费巨额财力,仅徐巿的船队就配置了手、粮草及各类物资。

3. “亡秦者胡”与求药的关联

卢生曾献谶语“亡秦者胡也”,促使秦始皇北击匈奴并加速求仙进程。这一记载反映了方士将政治预言与仙药探寻相结合的运作方式。

二、历史背景与动因

1. 战国方仙道的盛行

齐燕沿海地区早有“形解销化”的传说,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为神仙思想提供了理论框架。秦始皇的求药行为是这种文化传统的延续。

2. 专制皇权的心理需求

作为中国首位皇帝,秦始皇对“始皇帝”称号的执着(后世称二世、三世至万世),与其追求肉体不朽形成精神同构。封禅泰山、铸造金人等行为均体现其对永恒权力的渴望。

3. 政治控制的侧面体现

部分学者认为,派遣方士出海带有探索东方疆域的目的。徐巿船队的规模可能包含军事侦察性质,与秦朝扩张的战略有关。

三、事件影响与后续

1. 焚书坑儒

公元前212年,因侯生、卢生讥讽始皇并逃亡,引发坑儒事件。据载被坑杀者四百六十余人,实际可能包含多名方士,反映了皇权与方士集团的矛盾激化。

2. 徐福东渡的传说演化

后世文献如《汉书》《三国志》将徐福最终目的地指向日本,形成“徐福即日本神武天皇”的传说。现古发现佐证了秦代航海技术可达朝鲜半岛,但日本说仍存争议。

3. 汉代的神仙方术转型

秦始皇的失败促使汉武帝时期方士改变策略,从海外求仙转向炼丹制药,推动了早期道教金丹道的发展。

四、考古与文献佐证

1. 秦代遗存的物质证据

西安秦陵周边出土的青铜仙鹤、水银江河模拟,与《史记》记载“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相印证,显示秦始皇对死后升仙的执着。

2. 汉代帛画的反映

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中的三神山形象,证实了东海仙山信仰在秦汉时期的广泛影响。

秦始皇的求药行为是集政治、文化、个体心理于一体的历史现象,既暴露了早期帝王的认知局限,也成为审视秦汉思想史的重要案例。其失败标志着方仙道实践的转折,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借鉴,但长生追求仍以不同形式延续于中国帝王文化中。

文章标签:

上一篇:赵武灵王改革强国,赵国崛起新篇章 | 下一篇:霍光辅政安汉室

嫪毐谋反祸乱后宫

秦朝嫪毐

嫪毐谋反事件是秦始皇时期一桩影响深远的政治案件,涉及后宫干政、权力斗争与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和《吕不韦列传》的记载,事

秦始皇求不死药事

秦朝秦始皇

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后,对长生不死的追求成为其晚年政治活动的重要特征。这一行为既有战国方仙道思想的影响,也与秦帝国的统治需求密切相关。以下是基

蒙恬北伐筑长城

秦朝蒙恬

蒙恬北伐筑长城是秦朝军事防御体系建设的重大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15年至前210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抵御北方匈奴侵扰,派遣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

姚贾止秦攻韩

秦朝姚贾

《姚贾止秦攻韩》是战国时期一个重要的外交事件,展现了纵横家姚贾的外交智慧,也反映了秦国与韩国之间的战略博弈。 事件背景 战国中后期,秦国国力日

秦始皇求不死药事

秦朝秦始皇

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后,对长生不死的追求成为其晚年政治活动的重要特征。这一行为既有战国方仙道思想的影响,也与秦帝国的统治需求密切相关。以下是基

尉缭献策灭诸侯

秦朝秦始皇

尉缭是战国末期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曾为秦国统一六国提供关键战略谋划。关于"尉缭献策灭诸侯"的记载主要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及《尉缭子》兵书残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