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春秋战国 >> 详情

孙膑围魏救赵奇谋

朝代:春秋战国 | 时间:2025-06-23 | 阅读:490次
历史人物 ► 孙膑

孙膑“围魏救赵”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著名的战略范例,发生于战国时期(公元前354—前353年),是齐魏争霸中的关键一战。其核心在于“攻其所必救”,通过间接战术瓦解敌方攻势。以下结合史料(主要依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与《孙膑兵法》)展开分析:

孙膑围魏救赵奇谋

一、历史背景

1. 魏国扩张魏惠王庞涓率军攻打赵国,包围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救援。

2. 孙膑的战术考量:魏军主力倾巢而出,国内空虚,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防御薄弱。孙膑提出“批亢捣虚”,放弃直接驰援邯郸,转而进攻大梁,迫使魏军回防。

二、战术实施细节

桂陵设伏:孙膑预判魏军回救路线,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布阵。庞涓仓促回师,遭遇以逸待劳的齐军,大败(一说未俘,存争议)。

心理战应用:齐军佯攻平陵并诈败,制造指挥混乱的假象,诱使庞涓轻敌。

三、军事理论价值

1. “三十六计”第二计:该战例被后世总结为“围魏救赵”,成为避实击虚的经典范式。

2. 孙膑的创新:突破春秋时期“正面约战”传统,开创运动战与心理战结合的先河。《孙膑兵法·十问》中强调“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与此战逻辑一致。

四、后续影响

齐魏争霸转折:此战削弱魏国霸权,为齐国崛起奠定基础。马陵之战(前341年)孙膑再度用类似战术击杀庞涓,进一步巩固战略优势。

后世借鉴: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引用此例,说明“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重要性。

五、争议与补充

庞涓与否:《史记》记载矛盾,一说桂陵后释放,马陵战死;《战国策》未明确提及。

地理考据:桂陵位置存在长垣、菏泽等说法,现古尚无定论。

该案例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家对战争全局的深刻洞察,其核心思想至今仍具研究价值。

文章标签:孙膑

上一篇:周安王封田和为侯 | 下一篇:李冰父子治都江

孟子游说诸侯事迹

春秋战国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游说诸侯的事迹集中展现了儒家“仁政”“民本”思想与战国诸侯争霸现实的激烈碰撞。他的游说活动主要记录于《

赵武灵王改革强国,赵国崛起新篇章

春秋战国赵国

赵武灵王(约公元前340年—前295年)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杰出君主,他在位期间推行的“胡服骑射”改革是赵国崛起的关键转折点。这一改革不仅深刻改变了

楚国丹阳之战大捷

春秋战国魏章

楚国丹阳之战是战国时期楚国与秦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于公元前312年。此战以楚军大胜告终,对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背景与起因 1

乐毅:春秋战国名将,传奇人物。

春秋战国乐毅

乐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将领,主要活跃于燕昭王时代,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传奇经历成为春秋战国史上的重要人物。以下是关于乐毅的详细史实与分

庞涓妒害孙膑

春秋战国孙膑

庞涓妒害孙膑的事件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迫害案例,展现了当时军事人才竞争的残酷性。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庞涓与孙膑同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

孙膑围魏救赵破敌

春秋战国孙膑

孙膑围魏救赵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发生于战国时期(公元前354—前353年),体现了“攻其必救”的军事智慧。以下是基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