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清朝 >> 详情

北洋水师建立

朝代:清朝 | 时间:2025-06-26 | 阅读:1812次
历史人物 ► 慈禧

北洋水师的建立是中国近代海军史上的重要事件,其背景可追溯至19世纪中后期的洋务运动。以下是关于北洋水师建立的具体史实和相关扩展:

北洋水师建立

1. 背景与筹建动机

第二次战争(1856-1860年)后,清廷内外交困,面临列强海上威胁。洋务派奕訢、李鸿章等人提出“自强求富”,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以巩固海防。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牡丹社事件)进一步刺廷加速海军建设,李鸿章于1875年上奏成立北洋水师,获慈禧太后批准。

2. 经费来源与装备采购

北洋水师经费主要依赖关税、厘金及部分各省协饷,初期预算为每年400万两白银。李鸿章通过海关总税务司赫德(Robert Hart)向英国订购炮艇(如“蚊子船”),后转向德国采购主力舰。1880年起,陆续购入“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排水量7335吨,造价约170万两/艘),以及巡洋舰“经远”“来远”等,形成远东吨位最大的舰队之一。

3. 舰队编制与基地建设

北洋水师以威海卫为永久基地,旅顺为维修基地,两地均设炮台、船坞(旅顺大坞由法国公司承建)。1888年正式成军时,拥有舰艇25艘(含主力舰、练习舰等),官兵4000余人,参照英国海军章程制定《北洋海军章程》,设提督丁汝昌)、总兵(刘步蟾、林泰曾等)职位。

4. 教育与训练体系

配套设立天津水师学堂(1880年)、威海水师学堂(1890年),聘请英国教官琅威理(William Lang)担任总教习,强调西式操演与战术训练。但后期因经费不足、官僚腐败,训练频次下降,实弹演练匮乏。

5. 局限性及深层问题

- 财政困境:1891年后户部以“颐和园工程”为由大幅削减海军经费,舰队技术更新停滞。

- 体制弊端:海军衙门由醇亲王奕譞主导,实际管理权分散,地方督抚相互掣肘。

- 技术依赖:核心舰艇依赖进口,自主维修能力薄弱,福州船政局自造舰艇性能落后。

6. 甲午战败与覆灭

1894年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因战术失误(如雁行阵型)、弹药不足(实弹与训练弹混装)及日舰速射炮优势,在黄海海战遭受重创。威海卫一役全军覆没(1895年),标志着洋务运动军事改革的失败。

扩展知识

北洋水师的覆灭直接导致《马关条约》签订,清朝丧失朝鲜宗主权并赔款2亿两白银。

日本联合舰队以“三景舰”(松岛、桥立、严岛)针对性抗衡“定远”“镇远”,反映19世纪末海军军备竞赛的残酷性。

战后残余舰艇被日军俘获,“镇远”舰铁锚至今陈列于东京上野公园,成为国耻象征。

文章标签:北洋水师

上一篇:解缙编纂永乐大典 | 下一篇:孔甲乱夏诸侯叛离

石达开在太平天国的作用与评价

清朝石达开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运动中的重要领袖之一,其作用与评价需结合历史背景和具体史实综合分析。 一、石达开在太平天国中的作用 1. 军事统帅才能:石达开是太

黄遵宪外交使节

清朝黄遵宪

黄遵宪(1848—1905)是清末著名外交家、诗人、维新派代表人物,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他的外交生涯与思想对晚清中外关系和中国近代化进程

赵翼清代史论述研究

清朝

赵翼(1727—1814)是清代中叶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其史学代表作《廿二史札记》以考据精审、见解独到著称,对后世历史研究影响深远。关于赵翼的清代史论

清末新政推动者李鸿章

清朝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的主要推动者是慈禧太后及光绪帝领导下的清廷中央,而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非新政的主导者。以下结合史实具体分析李

康梁维新变法记

清朝慈禧

康梁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运动,发生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由光绪帝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主导,目的是通过自上而

慈禧时代的权力与斗争

清朝慈禧

慈禧时代的权力与斗争是晚清政治的核心议题,其复杂性体现在宫廷权力结构、官僚体系博弈、内外矛盾交织等多个层面:1. 垂帘听政与皇权架空 咸丰帝去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