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唐朝 >> 详情

裴行俭边关战功记

朝代:唐朝 | 时间:2025-06-26 | 阅读:8419次
历史人物 ► 裴行俭

裴行俭(619—682年),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唐高宗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以文武双全著称。他在边疆战事中屡建奇功,对唐代西域的稳定与发展贡献卓著。以下是其边关战功的主要事迹与历史背景的详细梳理:

裴行俭边关战功记

一、西域经营与西突厥平定

1. 仪凤年间西域危局

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年),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与李遮匐勾结吐蕃,威胁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碎叶)。裴行俭以“册立波斯王”为名,率轻骑西进,实则实施军事打击。他沿途召集西域各部兵马,以智谋分化敌军,最终生擒阿史那都支,李遮匐投降,兵不血刃平定叛乱。此役被《资治通鉴》誉为“以谋略制敌”的典范。

2. 碎叶城重建

战后,裴行俭奏请重置碎叶镇(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将其纳入安西四镇体系,强化了唐朝对中亚的控制。他还推动屯田政策,解决驻军粮草问题,为丝绸之路的畅通奠定基础。

二、破吐蕃

调露元年(679年),吐蕃赞普器悉弄年幼,论钦陵专权。裴行俭提出“离间其君臣”之策,唐朝遣使挑拨吐蕃内部矛盾,导致论钦陵势力被削弱。这一策略虽非直接战场交锋,但为后来唐军在青海的军事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镇压东突厥叛乱的未竟之业

永淳元年(682年),东突厥阿史那骨笃禄复叛,裴行俭受命为金牙道行军大总管,但未及出征便病逝。其军事部署(如提拔黑齿常之等将领)为后续唐军反攻埋下伏笔。

历史评价与军事思想

裴行俭的军事才能体现在三个方面:

1. “不战屈人”的外交谋略:善用政治手段分化敌盟,减少军事损耗。

2. 后勤革新:推广“士卒自赍粮”与就地屯田结合,解决远征补给难题。

3. 人才举荐:提拔王方翼、程务挺等名将,延续边防战力。

他的战功不仅体现于军事胜利,更通过对西域的长期治理,巩固了唐朝的西部疆域。其事迹反映了盛唐时期“以战促和,以和固边”的战略智慧,为后世处理边疆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文章标签:

上一篇:翟让瓦岗军初兴 | 下一篇:韩熙载夜宴图传世

唐僖宗避乱入蜀

唐朝唐僖宗

唐僖宗避乱入蜀是唐朝末年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央政权崩溃与地方割据势力的崛起。以下从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展开:一、历史背景1. 政治腐败与宦官

高力士:唐朝宫廷的权臣风云

唐朝高力士

高力士(684—762),本名冯元一,是唐玄宗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宦官之一,也是唐代宦官专权现象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一生贯穿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其

传奇女皇武则天治国策略

唐朝传奇

武则天的治国策略融合了法治、科举改革、经济调控与外交智慧,体现了她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女皇的独特政治手腕。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其治国方略: 一

唐朝名将尉迟恭传奇故事集萃

唐朝唐朝

唐朝名将尉迟恭传奇故事集萃尉迟恭(585—658年),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人,唐朝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以勇武著称,辅佐唐太宗

裴行俭边关战功记

唐朝裴行俭

裴行俭(619—682年),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唐高宗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以文武双全著称。他在边疆战事中屡建奇功,对唐代西域的稳定

裴行俭之父裴仁基

隋朝裴行俭

裴仁基(?-619年),字德本,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隋朝末年将领,唐朝著名军事家裴行俭之父。以下是关于裴仁基的史实梳理及相关扩展:1. 家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