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脱修辽金宋史
朝代:元朝 | 时间:2025-07-08 | 阅读:4419次历史人物 ► 脱脱
脱脱主持编纂辽、金、宋三史是元代史学史上的重大工程,这一工作不仅体现了元朝对正统史学传统的继承,更反映了多民族政权对历史书写的政治考量。以下是关于此事的详细分析:
一、编纂背景与政治意图
1. 正统性建构
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丞相脱脱奉诏主持修撰辽、金、宋三朝正史。元廷通过承认辽、金、宋均为正统王朝,既标榜自身"承天命统绪"的合法性,又缓和汉人知识分子的抵触情绪。尤其将辽、金与宋并列,打破了传统"华夷之辨"的史学观。
2. 多民族史观实践
三史分修但体例统一,开创了"各与正统"的修史模式。辽史以契丹为本位,金史突出女真特性,宋史则延续汉文化脉络。这种多元叙事被学者视为中国古代"多元一体"历史观的重要实践。
二、编纂过程与史料处理
1. 团队构成
编纂班子包含汉人(如欧阳玄)、蒙古人(铁木儿塔识)、色目人(沙剌班)等多族学者,欧阳玄实际负责总纂。契丹、女真文字资料由通晓民族语言的官员参与译校。
2. 史料来源批判
- 《辽史》主要依据耶律俨《皇朝实录》和陈大任未完成的金代《辽史》,但因仓促成书(仅11个月),存在大量重复记载。
- 《金史》以元好问《中州集》和赵秉文《壬辰杂编》为基础,被公认为三史中质量最高。
- 《宋史》卷帙浩繁(496卷),直接抄录宋代《国史》《实录》,保留了珍贵原始资料,但也导致冗杂矛盾。
三、史学价值与争议
1. 开创性体例
《辽史》首创《营卫志》记录契丹捺钵制度,《金史·食货志》详细载入"猛安谋克"土地制度,均为研究北族政权的关键材料。
2. 民族史观局限
编修时对宋末抗元史事多所避讳,如文天祥事迹简略;对蒙古伐金中的残酷战事(如汴京围城)亦轻描淡写。钱大昕批评《宋史》"南渡后尤芜杂",但这也意外保存了未被明代篡改的原始记载。
3. 后续影响
明代王洙《宋史质》等私修史书试图重构正统论,清据学派则对三史进行系统校勘。现代学者陈垣《通鉴胡注表微》通过分析三史注释,揭示了元初遗民史学思想。
四、延伸知识
脱脱虽为主修,但因至正四年(1344年)罢相,实际未全程参与。阿鲁图继任监修,故三史题名存在更迭。
元代为修史专门设立"史局",首创"译史"职位处理民族语文资料,此法为清代修《明史》所效仿。
现存《辽史》中《国语解》一卷,是研究契丹语的最早词典性文献,但部分释义已被证实存在错误。
这一史学工程的复杂性,深刻反映了14世纪多民族政权整合历史记忆的努力,其成果至今仍是研究中古北方民族与汉地关系不可替代的文本。
文章标签: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