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 三国 >> 详情

孟获的巧舌如簧

朝代:三国 | 时间:2024-05-10 | 阅读:1409次
历史人物 ► 孟获

孟获蜀汉末期的一位有名的将领,他因其聪明机智、巧舌如簧而闻名于世。他善于用言辞来迷惑敌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与诸葛亮对峙的时候,孟获的巧舌如簧更是发挥到了极致。

孟获的巧舌如簧

孟获最为出名的一场奇计,就是在被蜀汉大军围困的情况下,他利用自己的口才和智慧,成功蒙蔽了对方的视线,最终得以脱险。当时,孟获被蜀汉军队包围在了一座山寨内,形势十分危急。诸葛亮派出使者与孟获进行谈判,希望他投降。但孟获却大言不惭地称自己手下有万余精兵,万箭齐发,如入无人之境,要蜀汉军队小心应对。

这番话虽然是孟获编造的谎言,但却使诸葛亮信以为真。于是,他派人监视山寨,但采取了保守的防守态势。而孟获则借机命令手下部将偷袭蜀汉的后方,打开了一条逃生的机会,最终成功逃脱。

孟获的巧舌如簧,不仅在避开危险时有用,更在交涉中左右逢源,为自己争取利益。在与蜀汉军队的谈判中,他善于变换立场、言辞恳切,让对方难以捉摸。有一次,孟获听说蜀汉军队准备攻打自己的部落,于是他主动向诸葛亮请罪,并表示自己希望与蜀汉结盟,共同对抗其他敌人。诸葛亮被孟获的言辞感动,最终与其达成了盟约。

但是,尽管孟获擅长用言辞迷惑敌人,却也因此遭遇到了被背弃的结局。在与蜀汉结盟后,孟获又一次背叛了诸葛亮,重新投靠其他势力。这次的背叛让诸葛亮深感欺骗,最终率军对孟获进行了打击,最终将其击败。

孟获的巧舌如簧,虽然在一些时候能为他争取到利益,但却也为其招致了失败和孤立。他过于依赖自己的口才和机智,而忽略了真实的实力和情势,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在古代的战争中,巧舌如簧的将领并不鲜见,很多将领都善于运用言辞和谋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真正的伟大将领则是应该在智慧与声望之间取得平衡,才能在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在处理事务时,不仅需要巧舌如簧,更需要明辨是非,保持谨慎,方能更好地掌握形势,取得胜利。

文章标签:

上一篇:汉朝的儒家思想与教育制度 | 下一篇:晋哲学家王弼之思想开阔

孙权:东吴霸业的智勇双全

三国孙权

孙权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开国君主,凭借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在群雄割据的乱世中奠定了江东基业。其执政生涯展现了多方面的特点与成就:1. 年轻继位

汉末瘟疫对局势影响

三国陆逊

汉末瘟疫对局势的影响深远且复杂,其爆发性与持续性加速了社会的崩溃,并直接参与塑造了三国鼎立的格局。以下是具体分析: 1. 人口锐减与社会经济瓦解东

赤壁之战的战术分析

三国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208年)是中国古代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其战术运用对后世影响深远。以下基于《三国志》等史料展开分析:1. 联军水陆协同的防御体系周瑜率领的

鲁肃榻上策恩

三国鲁肃

鲁肃的“榻上策”是东汉末年重要的战略规划,体现了其深邃的政治眼光和战略思维。建安五年(200年),鲁肃在周瑜引荐下投奔孙权,于私下会晤时提出这一

孟获南中叛乱始末

三国孟获

孟获南中叛乱发生于三国时期蜀汉建兴年间(223—234年),是南中地区(今云南、贵州西部及四川西南部)少数民族势力对蜀汉统治的一次大规模反抗。根据《

七擒孟获的史料真实性

三国孟获

关于“七擒孟获”的史料真实性,目前存在学术争议,主要依据陈寿《三国志》未明确记载此事,而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首次提及。以下是基于现有研究的
友情链接